研究生导师刘超:河海大学
姓 名刘超性 别男出生年月1950-11所在院校河海大学所在院系研究生院职称教授招生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研究领域泵、泵站工程联系方式E-mail电话邮编 0地址 个人简介 刘超 男,汉族,1950年
姓 名 | 刘超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50-11 |
所在院校 | 河海大学 | 所在院系 | 研究生院 |
职称 | 教授 | 招生专业 | 水利水电工程 |
研究领域 | 泵、泵站工程 |
联系方式 | E-mail | 电 话 | 邮 编 | 0 |
地 址 |
刘超 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江苏滨海人,中共党员。1975年江苏农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12月于华东水利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3年8月,在意大利进修灌溉工程,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为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扬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水利动力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机电排灌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水利学会泵及泵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水利水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农水组副组长,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水利学会、水资源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从事泵、泵站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国内首次提出双向钟形进水流道并对流场进行全面测试研究;研究出的低扬程双向开敞式轴流泵装置其效率大为提高;首创消涡防涡栅有独特功能;泵建立较为完整的启动过渡过程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吻合,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工程―江都抽水站更新改造研制大流量、高效率轴流泵;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另一源头工程―高港抽水站研究出的低扬程双向开敞式轴流泵装置其... 刘超 男,汉族,1950年11月生,江苏滨海人,中共党员。1975年江苏农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12月于华东水利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3年8月,在意大利进修灌溉工程,1993年10月至1994年4月,为美国德克萨斯州A&M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现任扬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水利动力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机电排灌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水利学会泵及泵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水利水电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农水组副组长,中国水利教育协会高教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排灌机械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水利学会、水资源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主要从事泵、泵站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国内首次提出双向钟形进水流道并对流场进行全面测试研究;研究出的低扬程双向开敞式轴流泵装置其效率大为提高;首创消涡防涡栅有独特功能;泵建立较为完整的启动过渡过程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吻合,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工程―江都抽水站更新改造研制大流量、高效率轴流泵;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另一源头工程―高港抽水站研究出的低扬程双向开敞式轴流泵装置其效率大为提高;为国家重点工程-广东太园抽水站的建设研制轴流泵水力模型,性能领先,取得重大经济效益;研究开发10种轴流泵水力模型,包括2种“S”形翼型双向抽水的水力模型,其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首次设计出大型水泵空间扭曲叶片计算和数控加工程序,首次实现水泵叶片数控加工;首次应用五孔球形探针对大型泵站进行流量现场测量取得成功,为大型泵站现场测流开辟新的途径;应用底坎整流技术多次解决侧向进水的偏流、回流问题;首次采用PIV技术获取离心泵叶轮内部的全流场。 |
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类优秀课程奖。由于在科研和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获得江苏省第二届中青年科技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一类优秀课程奖。由于在科研和教学中取得突出成绩,被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水利部优秀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获得江苏省第二届中青年科技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 |
先后主持泵及泵站改造、流道设计、转轮设计、优化运行、泵起动动态特性与计算等10多项国家、省和重点工程研究课题,研究、解决众多泵站工程技术难题,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并获得2项国家专利。 先后主持泵及泵站改造、流道设计、转轮设计、优化运行、泵起动动态特性与计算等10多项国家、省和重点工程研究课题,研究、解决众多泵站工程技术难题,获各类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7项,并获得2项国家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