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考研网 > 招生信息 > 正文

研究生导师鹿化煜:南京大学

姓  名鹿化煜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8-04所在院校南京大学所在院系地学院职称教授招生专业自然地理学研究领域地表过程与第四纪环境变化联系方式E-mail huayulu@nju.edu.cn 电话025-*******邮编
姓  名 鹿化煜 性  别 出生年月 1968-04
所在院校 南京大学 所在院系 地学院
职称 教授 招生专业 自然地理学
研究领域 地表过程与第四纪环境变化
联系方式 E-mail huayulu@nju.edu.cn 电 话 025-*******邮 编 210093
地 址 地表过程与第四纪环境变化
个人简介

  鹿化煜1968年4月出生于陕西西安,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多年来从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生代环境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沙漠沙地地区进行了50多次野外考察和采样研究工作,先后采集了3万多个样品,完成6万余个样品粒度测试,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科研材料。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队在艰苦的环境下苦战数月,成功地完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地层钻探工程和新疆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环境钻探工程,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厚的连续黄土岩芯样品和高取芯率的晚新生代湖泊沉积岩芯样品,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北方晚新生代风尘堆积记录与环境变化、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等方面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沉积物粒度分析实验室。最近几年,开展的中国沙漠/沙地晚第四纪沙丘动力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初步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通讯上发表,后续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关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钻探的研究结果于2007年3月在学术刊物发表并通过审查将...

  鹿化煜1968年4月出生于陕西西安,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多年来从事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东北部晚新生代环境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对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沙漠沙地地区进行了50多次野外考察和采样研究工作,先后采集了3万多个样品,完成6万余个样品粒度测试,取得了大量第一手科研材料。作为主要负责人带队在艰苦的环境下苦战数月,成功地完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黄土地层钻探工程和新疆罗布泊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环境钻探工程,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厚的连续黄土岩芯样品和高取芯率的晚新生代湖泊沉积岩芯样品,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北方晚新生代风尘堆积记录与环境变化、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等方面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沉积物粒度分析实验室。最近几年,开展的中国沙漠/沙地晚第四纪沙丘动力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初步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通讯上发表,后续的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国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皇家学会的资助。关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厚层黄土钻探的研究结果于2007年3月在学术刊物发表并通过审查将在2007年7月在国际第四纪学术大会(XVII INQUA Congress)上交流。  已在Quaternary Research、Ge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的论文 55篇, 已经被SCI期刊论文引用422多次(2007年2月检索结果)。2005年4月被邀请在欧洲地球物理年会上(EGU 2005, Vienna, Austria)做特邀报告(Solicited speaker)。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荷兰自由大学等的科学家有着良好的实质合作。  负责完成或正承担多项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规划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课题和美国科学基金会科研项目等。在2003年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经培养出研究生10名(硕士生7名,博士生3名),现在正在指导研究生7名,同时还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研究生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获得奖项

  2005年 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中国地质学会  2005年 第五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2003年 首届“杰出青年”,陕西省省直机关委员会  2001年 第三届“中国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第四纪研究会

  2005年 第十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 中国地质学会  2005年 第五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2003年 首届“杰出青年”,陕西省省直机关委员会  2001年 第三届“中国第四纪青年科学家奖”,中国第四纪研究会

著作及论文

  1 Huayu Lu,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Miao, Hongbing Tan, Haizhou Ma, 2006. An abrupt climatic reversal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in loess-palaeosol rec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55: 136-140.  2 Huayu Lu, Thomas Stevens, Shuangwen Yi, Xuefeng Sun, 2006. An erosional hiatus in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revealed by closely spaced optical dat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18), 2253-2259.  3 Huayu Lu, Xiaodong Miao, Yali Zhou, Joseph Mason, James Swinehart, Jiafu Zhang, Liping Zhou, Shuangwen Yi, 2005. Late Quaternary aeolian activity in the Mu Us and Otindag dune fields (north China) and lagged response to insolation forc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2( 21), L21716. 10.1029/2005GL024560  4 Huayu Lu, Fuqing Zhang, Xiaodong Liu, Robert Duce, 2004. Periodicities of palaeoclimatic variations recorded by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3(18-19):1891-1900.   5 Huayu Lu, Xiaoyong Wang, Haizhou Ma, Hongbing Tan,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Miao, Zhen Li, Youbin Sun, Zhisheng An, Guangchao Cao, 2004. The Plateau Monsoon Variation during the Past 130 kyr Revealed by Loess Deposit at Northeast Qinghai-Tibet (China).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41:207-214.   6 鹿化煜, 安芷生,王晓勇, 谭红兵,朱日祥,马海州,李珍,苗晓东, 王先彦, 2004. 最近14 Ma青藏高原东北缘阶段性隆升的地貌证据. 中国科学(D辑),34(9): 855-864.  7 Xiaoyong Wang, Huayu Lu, Huifang Xu, Chenglong Deng, Tianhu Chen, Xianyan Wang, 2006.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te Pleistocene loess deposits at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67(3): 1138-...

  1 Huayu Lu,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Miao, Hongbing Tan, Haizhou Ma, 2006. An abrupt climatic reversal during the last interglacial in loess-palaeosol records in the northeast Qinghai-Tibet Plateau.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154/155: 136-140.  2 Huayu Lu, Thomas Stevens, Shuangwen Yi, Xuefeng Sun, 2006. An erosional hiatus in Chinese loess sequences revealed by closely spaced optical dat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18), 2253-2259.  3 Huayu Lu, Xiaodong Miao, Yali Zhou, Joseph Mason, James Swinehart, Jiafu Zhang, Liping Zhou, Shuangwen Yi, 2005. Late Quaternary aeolian activity in the Mu Us and Otindag dune fields (north China) and lagged response to insolation forc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32( 21), L21716. 10.1029/2005GL024560  4 Huayu Lu, Fuqing Zhang, Xiaodong Liu, Robert Duce, 2004. Periodicities of palaeoclimatic variations recorded by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hina.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3(18-19):1891-1900.   5 Huayu Lu, Xiaoyong Wang, Haizhou Ma, Hongbing Tan,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Miao, Zhen Li, Youbin Sun, Zhisheng An, Guangchao Cao, 2004. The Plateau Monsoon Variation during the Past 130 kyr Revealed by Loess Deposit at Northeast Qinghai-Tibet (China).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41:207-214.   6 鹿化煜, 安芷生,王晓勇, 谭红兵,朱日祥,马海州,李珍,苗晓东, 王先彦, 2004. 最近14 Ma青藏高原东北缘阶段性隆升的地貌证据. 中国科学(D辑),34(9): 855-864.  7 Xiaoyong Wang, Huayu Lu, Huifang Xu, Chenglong Deng, Tianhu Chen, Xianyan Wang, 2006. Magnetic properties of Late Pleistocene loess deposits at nor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67(3): 1138-1147.  8 Huayu Lu, Fuqing Zhang,Xiaodong Liu. 2002. Patterns and Frequencies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Variations during the Past Million Years Revealed by Wavelet and Spectral Analyses.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35: 67-74.   9 Xiaoye Zhang, Huayu Lu, R. Arimoto, and Shanling Gong, 2002 Atmospheric dust loading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rapid oscillations of the Asian winter monsoon climate: two 250-kyr loess record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637-643.  10 Huayu Lu, Jef Vandenberghe, Zhisheng An, 2001. Aeolian origin and palaeo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the ‘Red Clay’ (North China) as evidenced by grain-size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s, 16(1):89-97.  11 Huayu Lu, Ko van Huissteden, Jie Zhou, Jef Vandenberghe, Xiaodong Liu, Zheisheng An, 2000. Variabil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 Quaternary climatic extremes in North China. Quaternary Research, 54(3):321-327.   12 Huayu Lu, Donghuai Sun, 2000. Pathways of dust input to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periods. CATENA, 40: 251-261.  13 Huayu Lu, Xiaodong Liu, Fuqing Zhang, Zhisheng An, John Dodson, 1999. Astronomical calibration of loess-paleosol deposits at Luochuan,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54: 237-246  14 Huayu Lu, Ko van Huissteden, Zhisheng An, Govert Nugteren, Jef Vandenberghe, 1999.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changes on millennial time scale before the last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s, 14: 101-111.  15 鹿化煜,安芷生,1998. 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 中国科学 (D辑),28(3),278-283.

承担项目

  2004 -2007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气候变化和高原隆升的联系.  2006-2008年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项目 早更新世以来秦岭东段古人类环境演化  2004 -2009年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专题 中国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区晚新生代环境变化  1999-2009年 荷兰皇家科学院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中国-荷兰风尘堆积记录与环境变化对比  2004-2008年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

  2004 -2007年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青藏高原东北部河流阶地发育及其与气候变化和高原隆升的联系.  2006-2008年 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项目 早更新世以来秦岭东段古人类环境演化  2004 -2009年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专题 中国西北地区极端干旱区晚新生代环境变化  1999-2009年 荷兰皇家科学院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中国-荷兰风尘堆积记录与环境变化对比  2004-2008年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基金项目 晚第四纪美国大平原和中国毛乌素沙地沙丘活动与固定过程的对比研究  2003 -2006年 中国科学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项目 中国北方晚新生代风尘堆积中纳米结构矿物与生物气候环境  1999 -2004年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专题 青藏高原周边风成黄土-红粘土堆积记录与环境演变  2000 -2002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 黄土高原上新世气候变化与气候事件的风尘堆积记录

本页标签: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