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考研网 > 招生信息 > 正文

研究生导师江帆:辽宁大学

姓  名江帆性  别女出生年月1952-01所在院校辽宁大学所在院系文学院职称教授招生专业民俗学研究领域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联系方式E-mail电话邮编
姓  名 江帆 性  别 出生年月 1952-01
所在院校 辽宁大学 所在院系 文学院
职称 教授 招生专业 民俗学
研究领域 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
联系方式 E-mail 电 话 邮 编 0
地 址
个人简介

  江帆,195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任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其中,对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学术著作7部,田野采录作品集2部,参编民间文学教材2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1995年被授予“辽宁文艺新星”称号,1999年被辽宁省命名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  主要授业课目:本科生--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生--民俗学原理、民间文艺学、生态民俗学、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等。

  江帆,1952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现任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民俗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东北区域民族与文化、生态人类学与民俗学、民间文学及传承人研究。其中,对著名民间故事家谭振山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近十余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学术著作7部,田野采录作品集2部,参编民间文学教材2部。学术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奖,1995年被授予“辽宁文艺新星”称号,1999年被辽宁省命名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  主要授业课目:本科生--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生--民俗学原理、民间文艺学、生态民俗学、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等。

获得奖项
  主要获奖有:《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01);《生态民俗学》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三等奖(2004);论文《女性的民间信仰与变迁》获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9);论文《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2005)。  主要获奖有:《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二等奖(2001);《生态民俗学》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三等奖(2004);论文《女性的民间信仰与变迁》获辽宁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999);论文《民间叙事的即时性与创造性》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2005)。
著作及论文

  主要著作有:《生态民俗学》、《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辽北山区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民间口承叙事论》、《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著)、《中国民族村寨调查?沈阳锡伯族新民村》(合著)等。

  主要著作有:《生态民俗学》、《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山林.人.文化--辽北山区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民间口承叙事论》、《民俗学田野作业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合著)、《中国民族村寨调查?沈阳锡伯族新民村》(合著)等。

承担项目

  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以及中日、中日韩、中德等国际间合作、海峡两岸合作的学术项目十余项,其中担任主持人的有7项,主要为:台湾国科会项目”辽宁民间故事家谭振山研究 (1998~2001,协同主持人);辽宁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辽宁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000~2003);云南大学211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 锡伯族”,(2003~2004,协同主持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区域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以及中日、中日韩、中德等国际间合作、海峡两岸合作的学术项目十余项,其中担任主持人的有7项,主要为:台湾国科会项目”辽宁民间故事家谭振山研究 (1998~2001,协同主持人);辽宁省教委人文社科项目“辽宁民间故事类型研究(2000~2003);云南大学211项目“中国少数民族村寨调查? 锡伯族”,(2003~2004,协同主持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区域生态民俗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3~2006);辽宁大学211项目“东北边疆与民族?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2003~2006);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中国东北朝鲜族民间宗教信仰与变迁研究”(2005~2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2006~2009)。

本页标签: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