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男,1961年生,安徽省颍上县人
1979-1983年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83-1986年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研究生毕业,理学硕士学位
1986-2000年在原冶金工业部华东冶勘局地质研究所工作
2000年调入科大至今.
现主要从事冶金、地质、环境等方向的科技考古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先秦时期矿冶考古、青铜器产地及矿料来源、古代青铜器铸制工艺、青铜器的腐蚀与埋藏环境、古代矿冶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曾任安徽省地质学会理事、现任安徽省考古与博物馆学会理事。
获得奖项:著作及论文:
目前和指导的学生一起在SCI、EI、SSCI、CSCD、CSSCI等核心期刊上已发表相关研究40多篇。
1.皖南古铜矿冶炼产物的输出路线.《文物》2002年.NO.5.
2.ThemultivariatestatisticalanalysisandXDRanalysisofpotteryatXigongqiaosite.《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2004.Volume31,Issue12
3.DeterminingFoundryAreaofBronzeVesselUsingREEinClayMouldResidues《JournalofRareEarths》2006.Volume24,Number4
4.湖北九连墩楚墓出土青铜器钎焊材料的分析.《焊接学报》2007.No.11.
5.湖北省出土的若干青铜器锈蚀产物研究.《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7.No.3.
6.九连墩楚墓青铜器铅锡焊料的耐腐蚀机理.《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7.No.3.
7.微量元素示踪法在古代青铜器铜矿料来源研究中的应用.《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No.10.
8.古代铜矿冶炼过程中稀土元素的变化研究.《中国稀土学报》2005.No.3.
9.长江三峡早期井盐开发的初步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3.No.4.
10.青铜器铅同位素指示意义的范铸实验研究.《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4.No.2.
11.青铜器溶铅实验及有关问题初探.《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No.2.
12.长江中下游古铜矿及冶炼产物输出方向判别标志初步研究.《江汉考古》2006.No.1.
13.古代青铜器基体与其锈蚀产物铅同位素对比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6.No.7.
14.利用稀土等微量元素区分自然铜与早期冶炼红铜的初步研究.《稀土》2007.No4.
15.中条山与皖南地区古铜矿冶炼产物的比较分析.《岩矿测试》2007.No.3.
16.安徽何郢青铜时代遗址人骨铅含量分析.《人类学学报》2007.No.3.
17.利用植硅石示踪九连墩战国楚墓出土青铜器产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No.3.
18.蓬莱出土古代青铜器锈蚀产物的显微喇曼光谱分析.《光散射学报》2007.No.1.
19.大井矿冶遗址冶炼产物的输出方向.《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6.NO.3.
20.金沙遗址出土铜片的加工工艺研究.《有色金属》2007.No.1.
21.利用泥芯中稀土元素示踪青铜器的产地.《岩矿测试》2007.No.2.
22.九连墩楚墓青铜器锈蚀产物的拉曼光谱分析《岩矿测试》2007.No.2.
23.通过某些实例探讨由测试分析结果区分冶铸遗址的性质.《有色金属》2007.No.4.
24.湖北荆门左
承担项目:
A.全国文博社科类重点研究课题《长江中下游先秦古铜矿输出方向及与中原青铜文化的关系研究》(2001042),主持
B.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KJCX3.SYW.N12)子课题《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产地分析》,主持
C.冶金工业部“八五”重点课题《铜陵地区铜金银矿床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07-13-2),主持
D.国家科技“八五”攻关计划“紧缺矿产勘查与评价研究”一子课题:《南陵-铜陵-贵池地区铜矿成矿预测及靶区优选》(85-901-03),主持
E.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用现代物理技术对东南亚和中国古乐器铜鼓的综合研究”(10264002),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