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女,1977年6月出生。1999年于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本科毕业,2004年于辽宁大学物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于西南交通大学固体力学系因成绩优异提前获得博士学位。自2006年7月至今,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从事地震预测理论与新方法研究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
1.地幔过渡带矿物的高温高压物性与地震孕育机理探讨
将地震地质科学问题定位在电子状态、原子间键合方式及其动力学过程等深层次上,从微观原子尺度出发,在量子力学精度上模拟含水(Mg,Fe)2SiO4体系在上地幔和地幔过渡带温压条件下各种结构相的稳定性,建立高温高压相图;分析各种重要物性(矿物成份、结构、相态、岩石结构、声波传播速度、电导率)随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并讨论含水量的影响;与地震波观测数据结合,解释过渡带地震波速的异常,为探索地震孕育发生机理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探讨孕震介质的演化及其动力学环境,探索地震预测理论方法。
2.下地幔岩石矿物的物性
应用量子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下地幔温压下(Mg,Fe)SiO3钙钛矿的相稳定性研究,考察镁方铁矿(Mg,Fe)O在下地幔高温高压条件下各种可能的相结构(B1、B2、B4、B8)的相对稳定性,分析Fe含量对其相变的影响,建立含Fe的MgSiO3体系和MgO体系的高温高压相图,获得在下地幔中稳定相的状态方程、弹性等物性数据。为下地幔矿物学组成的限定和下地幔中部和底部地震波速异常的解释提供十分关键的基础物理依据,还将影响到下地幔对流模式等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含能材料的高温高压物性
从原子分子尺度研究含能材料(TATB、硝基甲烷、fox-7、PETN)的高温高压物理化学性质,较系统研究了有机分子晶体结构和物性,包括分子结构、电子结构、振动光谱和状态方程等性质,取得了有机分子晶体的新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物理化学主流期刊(J.Chem.Phys.,PhysicsLetterA)等上,对炸药性能评定、新型炸药的设计研制及炸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获得奖项:著作及论文:
承担项目:
1.地震预测所科研业务专项:橄榄石相变及其物性变化的量子分子动力学研究,2007-2008年,负责。 2.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地幔温压条件下(Mg,Fe)O相变的量子分子动力学究(40704012),2008-2010年,负责。 3.地震联合基金项目: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实验研究,2007-2009年,参加。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地幔温压条件下含水橄榄石的第一性原理研究(40874039),2009-2011年,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