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俊,男,44岁,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室研究员。先后在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获得大气物理专业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加拿大大气环境局工作一年。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云降水物理、人工影响天气和数值预报模式云降水物理过程。研制和发展了暖云、简单冰相和双参数混合相云微物理模式,并将这些云模式分别耦合到MM5、ARPS、HLAFS和GRAPES模式动力框架内,改进了这些中尺度模式的云降水物理方案,为发展和完善中尺度模式开展了大量的云物理方案的研制和改进工作。研制了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地形云人工增雨模式,开展了典型云系云降水结构、微物理过程、人工增雨机理和催化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研制的人工增雨模式在多个省级业务单位得到应用。研制完成了国家气象中心人工增雨业务模式系统,建立了人工增雨云物理作业条件的国家级模式预报业务,为全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部门提供了关键的业务指导产品。
目前主要在两方面开展研究。一是研制、诊断评估和改进中国气象局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GRAPES的云物理过程方案;另一个重点是,利用云物理模式和中尺度模式研究云系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的机理和催化效果。“十一五”期间承担有多项重大课题,包括中国气象局行业专项“全球中期GRAPES模式物理过程的诊断和评估”、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模式的研制和应用”和973项目子专题“台风暴雨中的云微物理过程研究”。
获得奖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
著作及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
承担项目:“十一五”期间承担有多项重大课题,包括中国气象局行业专项“全球中期GRAPES模式物理过程的诊断和评估”、国家科技支撑课题“积层混合云人工增雨模式的研制和应用”和973项目子专题“台风暴雨中的云微物理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