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择校是个大学问,对于诸多追求名校的考生来说,具有百年历史,发展底蕴深厚的院校当为首选。历经百年依旧星辉闪耀,经受变革却依然伫立不倒。其师资、其科研、其人文固然位列前茅。下面新东方在线就为大家介绍品读一些百年名校,考生可以参考,为自己择校做依据。
2016考研百年名校解读:同济大学
一、院校简介
同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被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并被列为国家“ 211 工程”和“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 工程)与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之一。同济大学创建于 1907 年,现已成为拥有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哲、教(育)9 大门类的研究型、综合性、多功能的现代大学。
同济大学现设有各类专业学院 22 个,还建有继续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等,设有经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大学集团合作举办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等。目前学校共有 81 个本科专业、 140 个硕士点、 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 58 个、 13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校 10 个。各类学生 5 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 4200 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6 人、工程院院士 7 人,具有各类高级职称者 1900 多人,拥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 22 个。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设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基地 16 个。学校还设有附属医院和 2 所附属学校。
近年来同济大学正在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实现大学功能中心化。以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地区经济重点需求为指针,促进传统学科高新化、新兴学科强势化、学科交叉集约化。与产业链紧密结合,形成优势学科和相对弱势学科互融共进的学科链和学科群,构建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体系,其中桥梁工程、海洋地质、城市规划、结构工程、道路交通、车辆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过程中,争取更多的“单项冠军”,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学校正努力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
同济大学已建成的校园占地面积 3700 多亩,分五个校区,四平路校区位于上海市四平路,沪西校区位于上海市真南路,沪北校区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沪东校区位于上海市武东路。正在建设中的嘉定校区位于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内。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简介
同济大学一贯重视研究生教育,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在部分专业招收培养研究生。 1978 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 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 1986 年经国务院批准试办研究生院, 1996 年经评估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同济大学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2 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68 个(含自主设置 10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学位授权点 147 个(含自主设置 7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分属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等 9 个学科门类。其中土木工程、建筑学、交通运输工程、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处在全国优势和领先地位,机电、管理、理学等学科近年有了长足进展。我校还设有 13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近些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还十分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多个层次、多种规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学校既设科学学位,又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建筑学、临床医学、工程硕士(含 21 个工程领域)、口腔医学等多种专业学位;既培养学术型、研究型研究生,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既有在校全日制攻读学位模式,又有在职人员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模式。此外,还面向社会举办多种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充分发挥了我校学科优势和特色,由此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是校长领导下具有相对独立职能的研究生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下设招生办公室、管理处、培养处、学位办公室、学科建设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室。同时,学校党委还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部。学校设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各学院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并设立了各学科、专业委员会,配有学位管理工作秘书、教务员、班主任、研究生教学秘书等教辅人员。研究生院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二十多年来,同济大学始终把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严格质量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连续多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有 7 篇入选。同济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至今已授予博士学位 1311 人,硕士学位近 9504 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骨干力量。至 2004 年 9 月,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约达 11000 多人,专业学位硕士生约 2700 人。根据本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2006 年计划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含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 4000 名。同济大学正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院校发展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为同济大学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一词最早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当时首批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作出了贡献。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沿。1979年,时任校长李国豪率先提出“两个转变”的办学方针——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小平、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多年努力,同济大学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1995年11月,同济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2002年6月,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重点共建同济大学。期间,1996年9月,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济。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07年5月,同济大学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学校在进一步梳理历史文脉、凝练精神积淀基础上,提出了“百年同济,大学对社会的承诺”的校庆主题,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100多年来,同济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0万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超过100人,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点击进入新东方在线考研院校库了解更多院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