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树学学科创建于1975年。上世纪70-80年代我院就曾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了国家山楂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90年代初以来又相继在山楂、李、葡萄、柿等果树的胚挽救技术辅助育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现已成为河南省具有地区特点的果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以及新技术推广与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该学科现有专职人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
本学科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向:主要以河南省特色果树种类(柿、杏梅、核桃、葡萄等)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性状评价和遗传特性等方面的评价工作。目前已收集保存了76份河南当地柿树品种资源,建立了3个长久稳定的资源保存基地,在特色资源评价、植物胚挽救技术方面形成了明显特色。针对无性嫁接嵌合体的特点,配合分子定位鉴定技术,在果树嫁接杂交遗传理论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国际同行中受到关注。
果树栽培生理方向:重点开展果树作物器官生长发育规律、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营养成分分析检测、激素调控技术、品质性状相关性等栽培生理问题研究,为果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建立、果实品质标准化的推行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近5年来在杏梅、红梨等果树的果实发育及营养调控技术方面成效显著。
果树生物技术方向:在原有的传统果树遗传育种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转基因技术的改进等,实现对原有优良品种定向改良。主要包括:果树重要经济性状的分子改良、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优化、优良品种快繁与脱毒、果树转基因研究等。
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0项,经费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33篇,SCI、EI、ISTP收录23篇。出版学术著作11部。获科研成果奖1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