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延革
科学技术哲学是我院长期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该学科在80年代与东南大学联合招生三届研究生。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于2000年申请到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2002年开始招收硕士生。目前在校硕士生2届,共24人,在周边地区开始产生较大的影响,得到社会的重社。
二、主要研究方向、学术骨干及队伍情况
在长期的实践与建设中,本学科形成了三个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方向:(1)科学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2)科学技术与教育;(3)科学技术与政治。
目前,该学科共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在读2人,45岁以下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学位。年龄结构结构合理,平均年龄34.6岁。从科研能力来看,该学术队伍师资力量强大,科研成果丰富,共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余项。其中,创造教育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不少同志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颇有影响,有的同志的学术著作还填补了研究空白。从学术作风来看,该学术队伍学风严谨、品格端正,有1位同志分别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有1位同志是“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位同志是“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位同志是“徐州市十佳青年教师”,2位同志是校级骨干教师。
三、主要科研成果情况及社会评价
从本学科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来看,内容涉及创造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等。从1998年以来,共出版学术专著作10多部,在国家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35多篇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国家级刊物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等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励10余项,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其中庄寿强教授的《普通创造学》获得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2等奖。
四、优势、特色
本专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发展方向也处于探索阶段。总体上倾向于STS方向,在创造学、科学技术与教育、科学技术与经济、科学技术与政治、信息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伦理等领域形成我们的优势,而且走向社会,结合社会中的具体问题,来确定学科的具体生长点,把科学技术哲学转变为“硬科学”,这也是当前科学哲学的发展倾向。其次,培育非线性科学哲学等新领域。我校是理工科为主的院校,在非线性科学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深入研究非线性科学和系统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具有一定的条件。而且也为STS研究提供科学方法。第三,在传统的哲学领域中始终保持一定的热情,作为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后劲。
五、近期奋斗目标及任务
今后五年,我们将大力进行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建设,增强该学科的总体实力,把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点建成在国内有特色和有影响学科点,在我们的主要发展方向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硕士点创造条件,发展相关专业,为上博士点创造条件。为此,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努力提高该学科的科研层次,努力保持传统优势项目,同时在主要方向上形成科研优势。(2)加大学术队伍的培养力度,博士人数达到6人以上。(3)加大图书资料和实验室的建设。(4)建立一套较为成熟的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基础课程形成稳定的教学体系,所有课程都达到研究型课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