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考研网 > 招生信息 > 正文

宁夏大学考研专业介绍:中国古代文学

  一、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又可以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以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晚清)文学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历代作家、历代文学作品、各种文体、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古代文学理论批

  一、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又可以称为中国古典文学,以中国古代(自先秦至晚清)文学史为主要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历代作家、历代文学作品、各种文体、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思想等内  容。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学科肩负着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

  宁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点是宁夏大学最早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之一。1978年,本学科在著名学者王十仪先生的主持下,开始面向全国公开招收硕士研究生,至今已有31年的历史。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被列为全国第三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宁夏大学的第一个硕士学位点,1992年被确定为宁夏大学重点学科,2009年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被评为宁夏回  族自治区精品课程。本学科先后主持、参加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获得省部级奖项10余项。

  本学科所设置的研究方向齐全,现设有“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魏晋隋唐文学研究”、“宋元文学研究”、“明清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理论”五个方向,这五个方向既有相对独立的分期研究,又有互相贯通的完整体系。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形成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拥有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踏实敬业的教师队伍。本学科现有硕士生导师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3人,在读博士1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以及相关文化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比较系统、深入地掌握本专业专门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中国文学史知识,比较丰富的古代历史知识和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古文阅读能力和较强的论文写作能力,具有良好的文风。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研及文化工作的能力。

  3、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一种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三、培养方式:

  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积极调动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学术群体作用的培养机制。所有专业共修课和非学位课程,都要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组织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关的专题讨论。研究方向课应着力加强硕士研究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到教师讲授和硕士研究生专题报告、集体讨论的有机结合。学位论文的撰写和教学实习的实施,均应突出培养硕士研究生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严格考核,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学习年限:

  本专业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不过,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在其有关培养计划已提前完成并符合其他提前毕业条件的前提下,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宁夏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要求者,可以提前毕业,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五、研究方向:

  (一)先秦两汉文学

  在宏观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的前提下,着重对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观照,通过对创作主体、作品内容、文学体裁、语言艺术、思想流派诸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  的规律和特点。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在宏观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的前提下,着重对魏晋隋唐时期的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观照,通过对创作主体、作品内容、文学体裁、语言艺术、思想流派诸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宋元文学

  在宏观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的前提下,着重对宋元时期的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观照,通过对创作主体、作品内容、文学体裁、语言艺术、思想流派诸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四)明清文学

  在宏观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的前提下,着重对明清时期的文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观照,通过对创作主体、作品内容、文学体裁、语言艺术、思想流派诸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五)古代文论

  在宏观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的前提下,着重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观照,通过对代表性的专书、专论、诗话、词话、书信、序跋等多种古代文论的理论形态的探讨,以及与西方文论的比较研究,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和民族特色。

本页标签: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