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师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丹江口,1974年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文革”结束后参加第一次高考,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录取,毕业后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90在诗刊从事编辑工作,1992—1993在英、荷、比、德等国访学、朗诵,1994—2006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2003年获教授职称,2006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及创造性写作教研室,并主持“国际写作中心”工作。诗歌作品被选入多种中国现当代诗选及大学、中学教材,并被译成英、法、德、意、荷、西、瑞典、丹麦、希腊、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俄、日、韩等文字;曾多次应邀参加欧美和日本一些国家的国际诗歌节、文学节及学术会议,并应邀在国外一些大学讲学、朗诵、作驻校诗人。曾获国内多种诗歌奖、随笔奖、科研论著、论文奖。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及诗歌研究及翻译均受到广泛注重,被视为“朦胧诗”后最主要的诗人、诗论家和诗人翻译家之一。
2、教授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创造性写作与翻译
中西现当代诗歌比较研究
中外现代诗学理论研究
诗歌翻译研究
3,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西现当代诗歌、诗学理论研究及诗歌翻译研究。
4、主要科研项目与课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诗人译诗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2008—2012),个人项目负责人。
5、主要科研成果:
先后出版诗集、诗论随笔集及译著十多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评论》、《读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比较文学》等刊发表论文及诗论随笔文章百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及《新华文摘》等转载或节选转载,被译成外文,被选入一些诗论选、文论选、最佳年度随笔选及《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1976—2000》(陈思和主编)等文集中。
(一)主要著作
诗集《纪念》(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
诗集《楼梯》(英文版,伦敦威尔斯维普出版社,1993)
诗集《游动悬崖》(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
诗集《王家新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诗集《未完成的诗》(作家出版社,2007)
诗集《哥特兰的黄昏》(2011,德文版)
诗集《塔可夫斯基的树》(作家出版社,2013,即出)
诗论随笔集《人与世界的相遇》(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诗论随笔集《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
诗论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
诗论随笔集《没有英雄的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诗论随笔集《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诗论随笔集《取道斯德哥尔摩》(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诗论随笔集《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诗研究丛书”,2008)
诗论随笔集《雪的款待》(北京大学出版社“汉园新诗批评文丛”,2010)
诗论随笔集《在一颗名叫哈姆莱特的星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诗论随笔集《在你的晚脸前》(商务印书馆,2013)
(二)主要编著
《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当代欧美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
《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河南文艺出版社,1993)
《二十世纪外国抒情诗精华》(作家出版社,1993)
《叶芝文集》(三卷本)(东方出版社,1996)
《灵魂的边界》(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中国当代诗歌经典》(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欧美现代诗歌流派诗选》(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外现代诗歌鉴赏》(高中课程正式教科书(选修)、语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
《中外现代诗歌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三)主要译著及译作:
叶芝诗作24首,《叶芝文集》(三卷本)(东方出版社,1996)
卡内蒂格言和思想片断集《钟的秘密心脏》,《当代外国文学》1998年第4期。
《保罗·策兰诗文选》(王家新芮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保罗·策兰作品选,王家新芮虎译,《世界文学》2009年第5期。
《保罗·策兰后期诗选》(保罗·策兰逝世40周年纪念专号),(《星星》诗刊“诗歌EMS”总第60期,2010)
《“隙缝之玫瑰”:迦达默尔论策兰》,《新诗评论》2009年第2辑。
《策兰诗选》(32首),王家新芮虎译,《当代国际诗坛》第4辑,作家出版社2010年。
《保罗·策兰后期诗选》(28首),《延河》2010年第7期。
《策兰后期诗选》(27首),《诗江南》2010年第6期。
《策兰:最后的诗》(17首),《中西诗歌》2011年第1期。
《雪部及其他:策兰晚期诗歌》(27首),《诗建设》创刊号(总第一期),作家出版社2011年。
《策兰诗文选》(诗15首,文章及书信8篇),《文学界》2012年第10期。
《心的岁月:巴赫曼、策兰书信集》,芮虎王家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即出。
《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王家新译诗选》(作家出版社,1993,即出)
(四)近年来主要论文及诗论随笔文章:
《徐志摩与哈代》,《新诗评论》(北大新诗研究所编辑)2006年第2辑。
《穆旦与“去中国化”》,《诗探索》2006年第3辑。
《读几位当代诗人》,《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4期。
《“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与诗》,《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从古典的诗意到现代的诗性:论中国新诗的诗意生成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5辑。
《当代诗歌:在“自由”与“关怀”之间》,《文艺研究》2007年第9期。
《诗与诗人的相互寻找》,《俄罗斯文艺》2007年第4期。
《承担者的诗:俄苏诗歌的启示》,《外国文学》2007年第6期。
《在诗歌的目睹下》,《天涯》2007年第6期。
《在一个伟大诗人的永久缺席中》,《十月》2007年第6期。
《有一种爱和死我们都陌生》,《读书》2008年第5期。
《负重的丰饶仍在练习弯腰》,《外国文学》2008年第3期。
《从〈众树歌唱〉看叶维廉的诗歌翻译》,《新诗评论》2008年第2辑。
《无花果养大的诗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词的“昏暗过渡”与互译:翻译诗歌》,《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
《地震时期的诗歌承担及其困境》,《诗探索》2008年第3辑。
《“在盐库守着波涛的记忆”:翻译诗歌》,《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
《海子的思与言之途》,《诗林》2009年第2期。
《诗歌,现实与语言之旅》,《世界文学》2009年第2期。
《“独自垂钓”的诗歌翻译:兼谈2009出版的几本译诗集》,《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5期。
《雪的款待:策兰诗歌解读》,《十月》2009年第4期。
《你深入在我们之内的钟》,《人民文学》2009年第7期。
《“存在,为了相互存在”:与策兰的相遇、翻译及其他》,《世界文学》2009年第5期。
《“对中国的执迷”与“世界文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穆旦:翻译作为幸存》,《江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我的诗歌历程》,《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1期。
《在一颗名叫哈姆雷特的星下》,《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2期。
《走到词/望到家乡的时候》,《名作欣赏》2010年第2期。
《汉语的容器》,《读书》2010年第3期。
《篝火已经冷却:——读池凌云的诗》,《名作欣赏》2010年第6期。
《新译的字行不住翻动:翻译诗歌》,《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4期。
《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问题》,《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
《诗人译诗:一种现代传统》,《扬子江诗刊》,2012年第2期。
《谈对希姆博尔斯卡两首诗的翻译》,《扬子江诗刊》,2012年第3期。
《盗窃来的空气:关于策兰、诗歌翻译及其他》,《上海文化》2012年第2期。
《话语的黎明》,《世界文学》2012年第2期。
《在你的晚脸前》,《名作欣赏》2012年第7期。
《当人民从干酪上站起---读多多的几首诗》,《上海文化》2012年第4期。
《阿多诺与策兰晚期诗歌》,《上海文化》2012年第5期。
《诗歌与消费社会》,《扬子江评论》,2013年第1期。
《喉头爆破音:对策兰的翻译》,《上海文化》2013年第2期。
《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2期。
《从“晚期风格”往回看:保罗·策兰对莎士比亚的翻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文艺研究》2013年第4期。
《勒内·夏尔:语言激流对我们的冲刷》,《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第2期。
《“你的笔要仅仅追随口授者”》,《诗建设》第9期,作家出版社2013年5月。
《一份迟来的致敬:曼德尔施塔姆诗歌及其翻译》,《山花》201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