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考研网 > 招生信息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王红

考研导师在同学们读研期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研究生导师信息,中公研招信息小编整理了“北京师范大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王红”相关信息,对于决定考研的同学来说:最重要是
考研导师在同学们读研期间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帮助大家了解研究生导师信息,中公研招信息小编整理了“北京师范大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王红”相关信息,对于决定考研的同学来说:最重要是考研院校和考研专业的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对自己个人未来的就业和发展方向都有很大的帮助。 姓名:王红 性别:女 导师类型:硕士生导师 所在院校:北京师范大学 个人简历:

  1956年10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6-1978年曾在江苏省铜山县插队。1978―1982年在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并获学士学位,1982―1984年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1985―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曾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86年)、副研究员(1991年),研究员(1996年)。2005年7月,调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发展经济学与劳动经济学,主要学术专长是经验分析。长期从事国际合作研究,注重研究成果的国际接轨。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包括:收入分配、公共政策、贫困、劳动力市场。 教育背景 1982-1984年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 1978-1982年  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 学术简历 2005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 1996―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 1991―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 1986―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 社会兼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德国劳动研究所(IZA)研究员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天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获得奖项:

著作及论文:

  1994年获孙冶方经济学奖 1996年、2000年、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获华盛顿研究中心研究奖

  主 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主编)中国财经出版社1999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合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China’sRetreatfromEquality:incomedistributionandeconomictransition,(editor),M.E.Sharpe:NewYork,2001《经济转型的代价》(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学术论文《中国居民财产分布不均等及其原因的经验分析》(与魏众、丁赛合作),《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中国城镇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经验研究》(与邓曲恒合作),《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中国城镇失业率的重新估计》(与邓曲恒合作),《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4期《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的目标定位(英文)》(与岳希明合作),China&WorldEconomy,2004年第2期《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与职工收入分配――光正公司和创大公司的案例研究》(与郭荣星、邢攸强合作),《管理世界》2003年第4期《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与丁赛合著),《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1期《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与J.Knight合著),《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中国城镇职工实物收入下降的原因分析》(与赵耀辉合作),《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3期《中国农村少数民族与汉族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与B.Gustafsson合作),《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3期《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村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中国城镇居民的财产分配》(与魏众、B.Gustafsson合作),《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与赵人伟合著),《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中国转轨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分配》,《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八十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与B.Gustafsson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中国财政分权体制的激励和再分配效应》(与J.Knight合作)《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Wages,FirmProfitabilityandLaborMarketSegmentationinUrbanChina”,(withJohnKnight),ChinaEconomicReview.16(2005),pp.205-228.“ExpendituresoneducationandhealthcareandpovertyinruralChina”,(withB.Gustafsson),ChinaEconomicReviewVolume:15,Issue:3,2004,pp.292-301“TheEthnicMinority--MajorityIncomeGapinRuralChinaduringTransition”(withB.Gustafsson).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Jul.2003,Vol.51Issue4 “IncomeInequalitywithinandacrossCountiesinRuralChina1988and1995”(withB.Gustafsson),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69(2002)“ASpatialAnalysisofWagesandIncomesinUrbanChina:DivergentMeans,ConvergentInequality”(withJ.KnightandZhaoRenwei),inChina'sRetreatfromEquality:IncomeDistributionandEconomicTransition(editedbyCarlRiskin,ZhaoRenweiandLiShi).M.E.Sharpe:NewYork,2001“AMoreUnequalChinaAspectsofInequalityintheDistributionofEquivalentIncome”(withB.Gustafsson),inChina’sRetreatfromEquality:IncomeDistributionandEconomicTransition(editedbyCarlRiskin,ZhaoRenweiandLiShi).M.E.Sharpe:NewYork,2001“LaborMigrationandIncomeDistributioninRuralChina”,inChina'sRetreatfromEquality:IncomeDistributionandEconomicTransition(editedbyCarlRiskin,ZhaoRenweiandLiShi).M.E.Sharpe:NewYork,2001“ChineseRuralPovertyInsideandOutsidethePoorRegions”(withCarlRiskin),inChina'sRetreatfromEquality:IncomeDistributionandEconomicTransition(editedbyCarlRiskin,ZhaoRenweiandLiShi).M.E.Sharpe:NewYork,2001“RublesandYuan:WageFunctionsforUrbanChinaandRussiaattheEndofthe80s”(withB.Gustafsson,L.NivorozhkinaandK.Katz),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ctober2001“TheAnatomyofRisingEarningsInequalityinUrbanChina”(withB.Gustafsson),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9,2001“MigrationofRuralLaborandIncomeGrowthandDistributioninRuralAreasofChina”,SocialSciencesinChina,3,2000“EconomicTransformationinUrbanChinaandtheGenderEarningsGap”(withB.Gustafsson),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July,2000“EffectsofLaborOut-migrationonIncomeGrowthandInequalityinRuralChina”,DevelopmentandSociety,June1999“FiscalDec

承担项目:

本页标签: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