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工业工程学科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2Z1)
一、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本学科研究生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面向社会,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能从事本专业领域内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做到: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
2、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科研道德,具有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3、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践技能;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解决本学科领域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能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测试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制造系统优化与仿真
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对制造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三方面综合考虑,探索制造系统新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方式;以装备制造生产过程为对象,研究生产过程控制与优化,基于知识的制造系统的调度,实时优化调度,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2、制造信息集成技术
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相关数据和过程的管理理念及方法,支持虚拟产品开发全过程的集成化系统。重点研究支持产品创新的知识管理和流程优化,虚拟产品建模、分析、仿真、优化,分布式计算和服务等理论、方法及应用。
3、绿色制造与再制造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4、制造系统信息检测与分析技术
重点研究机电产品动态设计与性能分析技术,机器视觉、智能检测、智能诊断与监控技术、虚拟仪器与虚拟检测在机械产品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应用。
三、培养方式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进行“三种经历”,提倡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指导教师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指导硕士研究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在硕士研究生入学一个月内制订完成。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一年。提前毕业的条件:
1、已修满培养计划要求的全部学分;
2、已完成学位论文工作;
3、以第一作者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SCI/EI收录的期刊论文1篇。
五、应修总学分数
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8分(含前沿讲座与社会实践)。
六、课程设置
1、必修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3学分
第一外国语3学分、专业外语2学分。
学位基础课2门、学位专业课2门。
前沿讲座2学分。
(1)目的、范围和形式:主要研讨本学科重大学术课题与前沿性课题以及可供深度探讨的热点课题,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学术发展或未来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了解,积极参与本学科前沿问题和重大课题的研究。以小型讲座和小组讨论为主,导师或有关教师主讲,或外请专家主讲,亦可由硕士生主讲,然后进行专题讨论。
(2)前沿讲座方式及次数:以专家和学生讲授交叉进行。
要求学生参加专家讲座次数不少于15次,主讲不得少于4次,提倡并鼓励双语讲座。
(3)考核方式:听完讲座现场完成讲座记录报告,本人持记录卡现场盖章并登记。最后课程成绩=出勤成绩*60%+学科组根据学生在前沿讲座中的表现*40%进行综合评定,分别给予“通过”、“不通过”记录成绩。
社会实践1学分。
具体要求:
(1)本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了解和解决热点实际问题相结合、与研究生就业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和专业有关的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
(2)社会实践必须在第三学期末之前完成。
考核办法: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由学科组考核。
2、选修课
选修课是指能使研究生拓宽知识面或加深某方面知识而开设的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课程。鼓励研究生跨学科选修1~2门课程。
第二外国语作为选修课计2学分;体育课作为选修课计1学分。
3、补修课
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未修过而必须补修的本专业本科生必修课2门,成绩必须合格,记入本人档案,但不计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