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学科
药物分析学是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的一门学科,是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为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等奠定基础,为药品流通活动的合理组织提供依据,也可为新药研究和开发提供高效的现代分析手段。
我院的药物分析学科原为药物分析教研室,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成为药学院第1个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5年8月更名为药物分析系(Department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本学科已成为我院发展较快、实力较为雄厚的学科之一。
目前,药物分析学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纳米粒反义核酸药物制备与分析;手性药物色谱分析;体内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中药与天然药物质量控制等,涉及的范围包括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药学、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兴奋剂检测和药物制剂分析、创新药物研究及药品上市后的评价等。
1.纳米粒反义核酸药物制备与分析
目前药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有机结合,开发新型药物。通过研究发现,反义核酸技术可以特异性的封闭靶基因序列, 从分子水平上抑制有害基因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将具有治疗意义的反义核酸以纳米颗粒为载体或将反义核酸药物加工成纳米级别,不但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而且使药物具有更好的生物靶向性,大大提高药物的利用度,显著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纳米粒反义核酸药物在抗肿瘤方面具有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特点与优势,因此该类药物的制备与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手性药物色谱分析
临床试验证明,许多化学异构体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异构体还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为研究光学异构体药物的药理、药代动力学,改进其生产和质量控制,许多手性药物需要或必须拆分。随着手性色谱学, 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手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 为手性药物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3.体内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
研究药物进入体内的变化,获得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和转变、代谢的方式、途径等信息,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研究药物分子与受体间关系,并可为进一步改造药物分子结构,合成疗效更好、毒性更低的药物提供信息。
4.中药与天然药物质量控制
中药是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实现中药质量评价的科学化和标准化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由于研究技术手段的局限性, 加上中药有效成分的复杂性和中医药理论的特殊性, 目前在中药材生产、药效研究、安全评价、临床试验等方面, 还未形成一个国际共同认可、使用的规范标准,中药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要建立国际认可的质量控制标准,中药与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需要融入当代先进的分析与信息处理技术, 多学科交叉配合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