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积家(1955-),男,山东蓬莱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学探新》编委,《心理学进展》副主编。2010年被中国心理学会认证为心理学家。
张积家教授198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2-1994年在波兰华沙大学心理学系作访问学者;2001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历任烟台师范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1988-1994)、教务处副处长(1995-1996)、科研处处长(1997- 1999),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2000-2005)。1994年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曾被评为华南师范大学A级岗位教授(2002-2004)、一级岗位教授(2005-2011),2011年被确定为二级教授。201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工作。
张积家教授的主要研究专长为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在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史、青少年心理、特殊人群(盲、聋、弱智和口吃)心理等方面也有很高造诣。在汉语和汉字认知心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颜色、空间、时间、亲属关系的认知,早期文字(东巴文和甲骨文)认知,第二语言习得,语言缺陷心理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他率先对汉字义符在汉字词认知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汉字词认知的“两个网络系统”理论;他对颜色词与颜色认知的关系进入了系统探讨,提出了颜色认知的相互作用理论;他对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考察,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国际上著名的“语言关联性假设”(即“Sapir-Whorf假设),认为语言塑造大脑,语言影响认知,语言塑造民族。语言影响认知方式、认知过程、认知速度、认知策略和认知结果,被称为“新版的语言关联性假设”,在学术界引起了重要的反响。
张积家教授著述颇丰。他出版了《人生的契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992)、《心理学》(1994)、《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1994)、《大学心理教育导论》(1999)、《普通心理学》(2004)、《语言认知心理研究》(2007)、《高等教育心理学》(2009)、《语言认知新论》(2010)等专著和教材。他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80余篇,仅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就发表了论文70余篇,是国内在《心理学报》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之一。他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10项。他的研究成果在心理学界、语言学界、民族学界和教育学界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
张积家教授知识渊博,文理兼攻,思维敏锐,见解独到;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2007年被评为“华南师范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教师”。他指导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很多都在国际国内的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