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proudhalw@yahoo.com.cn
(一)从决定考法硕开始
我也算是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学生,本应安分守己考本系研究生,毕业以后当大学英语老师或做翻译, 过滋润的小资产阶级生活。只因为自己太理性太逻辑,再加上天生的好奇和一点点野心,我从大二就决定跨专业考研。几番摸索之后,我骑着自行车去了中国政法。
第一次去中国政法读者服务部,我显得极为羞涩胆小,要知道我对法律可是一无所知,看着琳琅满目的法律书籍,我真不知如何是好。无意中看到人大编的《法硕联考指南》,说是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如获至宝,欣喜若狂。我战战兢兢地结了帐,抱回寝室慢慢嚼。
因为英语专业也特别多,整天写paper做representation,学习法律的时间非常有限,断断续续,花了半年多时间才把联考指南看了一遍,懵懵懂懂的。其间去北大听了一次民法学课,未料旁听的人比北大本校的学生还要多,夏天酷热难当,又要长途跋涉,身心都十分疲惫,于是便不再去,自己在图书馆闭门造车。后来才知道,法硕指南编得实在太滥:为了划清与法学的界限,编者企图通过删减内容使其简单化,其结果是体系不完整,说理不充分,逻辑性不强,我们这些外行人看起来味同嚼蜡。理解起来及其困难,只好死记硬背,又没有老师教,学得非常痛苦。
到大三上学期结束,法硕的书已经翻得很烂,新鲜感已然没有,剩下的工作就是把它背起起来。没想到期间发生了很大变故。先是听说考法硕的人奇多无比,后又传来某名牌法学院法硕专业不受重视:上大课,学的都是本科的内容,而且听说法硕毕业的不能考博(我现在也不知到底能不能考)。再到后来,哀风四起,法硕的名声每况愈下:几乎没有公费,学费太高,不能贷款。我自己后来看到法硕的考研题,确实十分幼稚,实在没有什么挑战性(现在也许不同了)。本来一起考法硕的同学纷纷转行,最后系里只有我一个人死守阵地,骑虎难下。放弃法律,十分不甘心,因为我毕竟花过苦功,而且我真得很喜欢法律;考吧,又觉得法硕这个专业实在没什么前途,充其量也只能吓唬一下门外汉(当然,这只是当时的形势和我那时的看法)。一句话,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时我怎么也没想到改考法学:现在想来,应当是潜意识里对自己没有自信,认为一个从未接受过法学教育的人是不足以与听了四年法律课的法律专业本科生竞争。
(二)去年五一,决定改考北大法学
据说决定跨专业考研的人,一般有三种情况:上届有师兄师姐考上的先例;有认识的倒是或研究生;或者其大人介绍。其实总结起来,考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偶然性很大,并非总是很理智。据说理性的方法实现作一定量的泛读,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专业,然后才确定学校,询问书目。我去定专业时,倒是理智的,选择学校却是较偶然的。有一位师姐认识北大法学院一位师兄,也是我们学校考过去的;当时她跟我提起,正值我被法硕纠缠得十分痛苦时候。我那时候想,反正考上法硕自己也不会快乐,为什么不博一下呢?要考就考个最好的,北大法学院声名远扬,就是她了。
五一期间的一个阴沉的下午,我按学兄开的书目,到北大一个书店把书都买了。总共有十几本教材(加上后来买的专业课专著,总共将近二十本),沉甸甸的,放在我那破箩筐里,沿途摇摇摆摆,好不容易才拉回宿舍。这是距离2002年考研只剩半年多的时间了。
(三)经验之谈
考北大法学最难之处在于综合课考的科目太多,主要法律都考到了(法理,宪法,法制史,宪法、行政、民法、民诉、刑法、刑诉,再加上专业课),而且没有指定书目(其实内部是有的)。直到暑期北大法学考研班开课,我也没把书看完一遍。不过我悟性还不错,上课倒也还听得懂,做笔记也没落下。
跨校跨专业已经很难,选择北大法学,可难上加难。从第一次买法律书时开始,我就意识到自己走上了一条极其艰苦的道路。跨专业考法学是很痛苦的,到最后就已经不是兴趣的问题了。首先是法律材料浩如烟海;其次是法律书籍更新速度太快,书又太贵。而且很多书匆匆看还行,买回来细读,才知道倒买错了,可是不少教材大同小异,却各有所长,为了安全起见,你又不得不尽数买回来。
没有接受过正式法学教育,而仅仅通过自学参加考研,毫无疑问是很吃亏的。很多东西我看不懂,有没有老师可以问,我只好查看多个版本、不同作者的书,斟酌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论证,以此来加强自己的理解。这个方法很费劲,却颇有效,很多疑问,我都是通过这种方法弄明白的。
没听过法律课的另一个超级大劣势就是不知道那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法律考试中喜欢考的,哪些是有争议一般不考的。我花了很长时间研究合同发愤论,后来听说北大不考合同法分论;我绞尽脑汁要把刑法个罪名的法定刑记住,后来才听一位学兄说法定刑在法律考试中一般不考。毕竟,谁记得书那多数字呢(当然,对于一个学法律的人来说哦,研究合同法分论和记住法定刑都是应当和必要的,但对于像我这样分秒必争跨专业的考生来说确实极大的浪费了)
如果说经验的话, 我始终觉得自己的学习策略是正确的。学法律我先从法律开始,法理理论性很强,而且不具体,学起来很费劲,所以很多人自学者宁愿先学民刑等部门法学。我先学法理,很多东西并不理解,完全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搞定。后来一个接一个地写部门法,很多记住但不理解的法理迎刃而解;而且法理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具体部门法的理解上,大有裨益。我部门法学的很快,大概归功于先学法理的缘故。部门法的学习,我都是先看目录,在短时间把全书浏览一遍,然后再仔细研读个章各界,而且每完成一部分,我都要回到目录上,研究其在整个体系中的位置,地位,以及其和其他章节的关系。一句话,学法律要善于从宏观上把握,注意建立一个逻辑体系(结构图,知识树),然后宏观微观交互进行。想来很多学友都有相似的看法。
(四)备考历程
我五月份决定考北大法学开始买书,八月份参加了北大法学院的法学考研辅导班。我是个喜欢闭门造车的人,从来不相信什么辅导班,培训班。不过有考上的师兄极力推荐我报,说是信息量十足。据说报北大法学考研班的未必能考上,但不报是肯定没戏。
一起上北大法学考研班的就有一千多,坐在我周围的很多人是第二次考北大法学了,很令人佩服。据说有考三年的,参加考研班的笔记都有好几个版本,真可谓契而不舍,百折不挠。上考研班的时候,我每天6:30起床,坐公交车到北大,上一上午的课,中午稍一休息,下午继续上,过得很routine,并不像许多学友所说的有那么多的感触和想法。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其间认识了几位考友,后来一直保持联系,互通信息,交流心得,从中受益非浅。
我并不认为考研的过程有多么的心理痛苦,这或许是因为我本来对法律很有兴趣的缘故吧。不过我依然保持规律的生活,有节奏,每天都有新的目标和计划,心无旁鹜。为了考研,我这学期放弃了很多东西。英语从大三起就没有什么突破,学了两年日语,连假名都没认全,说起来别人都不相信。我一时平生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混。每次日语考试我都是考前的几天猛攻一下,最后都能得个七八十(虽然排在倒数几位,但是我已经很满意了),考完以后全部忘光。因为期末考试之后就是考研,我根本不敢花时间准备这场无关大碍的学期考试,最后只好作弊。我从小到大考试都很诚实,这一回一路作弊下来,倒也没失过手。有什么办法呢,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了集中精力实现某一目标,有时就的作一些不合法却颇合理的事了。
有人认为北大法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结构不合理。批评得最多的是其“通才培养模式”,对考生的要求过于苛刻。我不同意这种看法。首先,认为北大要求通才的观点本身就不恰当。2001年北大考核三门(一)所报考的专业(二)综合课1(法理、中国法制史、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三)综合课2(民法、民诉、刑法、刑诉)。除了所报考的专业课外,考生还要准备另外其他八个科目,这些科目都是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和基本部门法,对于一个要从事法学研究的人来说,涉猎本专业外的其他部门法知识当然是必须的。很难想象预科对刑法民法等部门法知识结构不清楚的人在法律方面会有多深的造诣。法学各个学科之间虽然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范围,但法学作为一级学科,其各个二级学科之间是有内在的共同的原理和研究方法,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有比如说你研究宪法,如果光埋头研究宪法条及相关宪法文献,我认为也是不够的,宪法专家应该适当涉猎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才能全面看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纸上空谈。当然这种要求对考生来说有点过分,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实际上北大对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的考生也没有这种要求。我完全相信,某些人对某个法学学科有偏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但如果法律各学科没有学全,那么他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的,对他将来的学术研究是很有坏处的。你也许会说,我所有法律都学过,只是觉得考研不应该考。那么我要说,既然你都学过,怎么还怕别人考你呢,这证明你根本就没学好,所以心虚。如果考研试卷中没有该学科的考题,我相信不会有人会花时间去准备的,所以本学科以外的法律知识也不会很牢固。其实专业课考不好,上北大也没有希望,因为毕竟专业课所占的分值最大(100)。北大专业课外的综合课的考题虽然也不是很容易,但考的都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广而不偏;题目虽然灵活,但只要熟练掌握教材,也不至于不知道从何下手。
我自己是非法律专业的考生,准备综合课耗费了大量精力,但始终不敢因此而怨天尤人。其实最后的失败,也是由于专业课的缘故。我学法律的时间很短,考前半年还没有决定报考的专业,上考研班的时候,只学过法理、刑法、民法,其他科目从来就没学国,刚开始想考法理,后来学了行政法,很有兴趣,到十月份(据考试还有四个月)才决定改考宪法与行政法;而且因为要准备综合课,专业课投入的时间并不是很多,只略比综合可多注意些罢了。
我是南方人,一直都不是很适应北方的气候,特别是北京的风沙粉尘多,搞得我很难受。我经常欢宴几,长期要地眼药水。医生说我疲劳过度,眼睛才会患病的,我听了很我很无奈。不过到考前一个月,我确实在拿身体健康做赌注了。
考北大法学最难之处在也考试的科目太多,而且每本书都要达到熟背的程度(当然不是死记硬背)。不管你喜不喜欢法律,要把这么多本书稿定都是极耗时间和精力的一件事情。民法、民诉、刑法、刑诉、行政法与行诉、宪法、法理、法制,再加上政治,要半年内搞定,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我每天七点起床,十一点半休息,中午休息到一点,下午到晚上十一点除了吃饭,就没有停下来过。我喜欢运动,但最后也只好放弃。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饭量小,又缺乏运动,我知道长此下去,身体肯定会吃亏。但有时候你不得不作一个选择。我想,如果要倒下去的话,希望等到我考完最后一科再倒下吧。
虽然身体不支,我的精神却是没有问题的。我思维仍然清晰,干劲更足了。会出现这种状态,连我自己都觉得奇怪,或许是因为我在这种做自己喜欢的事的缘故吧。
(五)决战北大
从报名到拿到准考证,一切都过得比较顺利。我的学校离北大较远,每天打车或打的是很不保险的,所以我决定住旅馆,没想到人满为患。后来经过几重关系,住到了北大历史系研究生的宿舍。学兄们都很照顾,因为他们已经放假,所以专门给我们开了一间宿舍。同住的都是考北大的,有考经济研究中心的、考传播学院的,也有考中文和计算机的。
考试的顺序是政治、英语、专业课法学、综合课法学一、综合课法学二,第一门考的是政治,虽说背的东西多,但到了考的前一天晚上,大家已经无暇看书了,只是互相交流自己所认为的考试重点,结果当然出奇的一致。“三个代表一定考”,“以德治国一定考”(某考研导师的口头禅)。考试的结果证明这些预言都是错误的,今年考研避开了热点,考的题目虽然不难,却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考政治的前夜我睡得很香,政治的考题做得很顺。巧的是,论述题的第一题居然考的是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考试前夜关灯睡觉前,同考的朋友偶然提起他能把《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背诵出来,他背给我们听,我很感叹,只是觉得考的考的可能性不大,没想到居然考了。想来他的答案应该和标准答案无疑了。
中午休息了半小时,喝了溶咖啡提神,赶赴第二场考试:英语。 听力做起来还算顺,只是到了笔试精神便恍惚起来,浑身开始冒汗。我心里想,完了,准是感冒了。这回要死在英语上了,奇怪的是流汗过后,居然浑身舒畅起来,我早早就把选择题做完,翻译和写作都打草稿,争取做到完美。交考卷的时候,我是踌躇满志的。
当天晚上,我几个月以来自虐式的学习终于得到了惩罚。我开始头疼,发烧,虽然思维还算清晰,复习已经不可能了。这对考法律的人来说是致命的,因为要背诵的内容太多,如果不能在考前浏览一遍以恢复记忆,几个月辛辛苦苦记住的东西很可能会突然想不起来。从理论上讲,这是由于缺少“线索提示”而出现的所谓“信息提取失败”现象,短时间内记忆大量的材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付他的最好办法是考前复习一遍,把知识点窜起来。简单的说,哪怕只是看一眼,也是有用的。
第二天的两门考得都不是很有感觉,专业课出题很出乎我的意料。考完就知道不好。下午的综合课虽然全部都做了。但有好几道题是胡诌的,我根本就没背到,但估计及格应该是没问题。
当天晚上我身体好了许多,一直复习到凌晨两点,把几本大书都看了一遍,才安心入睡,第二天考试果然碰到好多看过的题目。(顺便提议下,我把大部分书都搬到北大, 装了满满一行李箱,大家都不以为然,觉得考前一天不可能复习得了那么多书;我只好告诉他们这只是学科特点不同而已。事实上,考试前我确实把书看了一遍,虽然每页停留的时间不超过一秒,但是因为先前已经背得烂熟,只是恢复一下记忆,所以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最后一科考完我几近崩溃,考得好不好我已经无所谓了,总之一切都结束了。我当时唯一的想法是:不会再有第二次了。
(六)反思前的我思——后记
人每时每刻都是在作选择,然而最痛苦的选择莫过于放弃唾手可得的好处去追逐渺茫的希望。放弃英语专业,选择法律,我始终没有后悔。学习法律,我才明白了人类知识可以如此浩瀚,社会与国家可以这样运行,思维可以如此逻辑和严密,历史文化可以如此积累和生成。每学习一个新的部门法,我都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的,很多书都是五六百页,字典一般,需要一页一页看完。有时竟也对自己的毅力感到差异,因为那么多的书都是在短时间,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下弄懂的。即使将来没有从事法律工作,学习法律过程中培养的超强自学能力也将使我终身受益。
一个人不经历重大的失败是很难成长起来的,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于你竭尽全力,历尽艰辛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却不可得。当初选择考北大法学的时候,很大程度上就是抱着经历失败的态度:考上当然是好事,没考上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自学法律不到两年,跨学校跨专业,每门课都及格,仅以两分之差没有上线,我不应该有什么后悔的了。备考的时候虽然豪情满怀,今日的失败也不是毫无意料的。打电话询问录取结果的时候,法学院教务处办公室的老师问了我的分数,还很仔细的查了一番,然后对我说,“很遗憾,没有。”当时我出奇的平静。后来我才知道,法学院今年的复试分数线各个专业都不同,320到处330不等,宪法与行政法就是最高分数线330。如果当初我选法理学不改,现在就能参加面试了。对我来说,法理还是宪法与行政法是无所谓的。
平静是一时,而后是持久的,缓慢的郁闷。其实我的身体很虚弱,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我没再看法律书,每天看一些闲书,打球,上网,好吃懒睡,努力使自己强壮起来。回想自己四年来就没怎么休息过,大一大二学英语,大三大四学法律,节假日打工挣生活费,整天忙忙碌碌,早起晚归,一点空余时间都没有。来北京四年,居然没有去过故宫和天坛,想来很是遗憾。最后一学期我经常自己一个人出去玩。一个地方玩一天,读景物介绍,一个人慢慢游荡,仔细品味,感觉很不一样。这样过了几个月,身体恢复起来,心情自然不同,于是又重新踌躇满志了。
我现在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做什么样的选择,千万不要在自己脆弱的是后做决定。那样的话,等到身体强壮,心情恢复如常以后往往后悔。我考第一次的时候是绝对没有想过要考第二次的;现在翻以前旧书,买新的法律书,一年前是怎么也没有料到的,有时自己都感到惊讶,暑假第二次上北大考研班,很多面孔是熟悉的。我旁边做的一位,也是第二次考了, 他告诉我他认识的俩个考宪法与行政法的女生,今年都考上了。我听了很是佩服,自叹不如。然后他说:“你知道吗,人家一个考了两年,一个考了三年。”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现在已经在一所普通大学教书了,课很多,空余时间有限。今年考试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我考的专业综合课增加了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平白有多了五六本书,单位让不让考,放不放人姑且不论,边工作边考研有多少把握就很难说。我现在心情很平静,每天看新书,复习旧书,看论文,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学理论水平。第二次考研,已经不像第一次那样浮躁,每天平静地学习和思考。
其实我们在努力之的时候,没有人向我们保证必然功成名就。怀着必胜的信念去追逐极难达成的目标,过程可能是快乐的,却未必是持久的。我真的不知道一个新的环境会给我多大的影响,但我是始终坚信,一个人可以变态,可以另类,可以冒险,但总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
祝全体考研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