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杨(1935.8——),男,甘肃宁县人,1958年7月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1996年退休,先后任兰州大学中文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理论研究。讲授过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民俗学、神话研究、花儿研究、民间文化研究方法论等课程。1960年8月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改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两次获兰州大学教学优秀奖。曾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九年,兼任过国家教育部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职。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甘肃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近年还应邀在北京、陕西、山西、河北、浙江等省出席有关学术会议,并在甘肃省各高校和省、市、州、县所举办的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达70余次。
学术著作《诗与歌的狂欢节——花儿与花儿会之民俗学研究》(2002年)荣获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4年8月颁发的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另一部著作《民间歌谣》于2006年9月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主编《西北民俗文献》(26卷,1990年)、《中国风俗故事集》(上下册,1985年),参与高校教材《民间文学概论》(1980年)、《民俗学概论》(1998年)和《中国风俗辞典》(1990年)的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甘肃永登县薛家湾人的职业及其信仰习俗》(1988年)、《中国民间社团》(1986年)、《中国的山魈与巴西的林神》(1984年)、《民俗学应用研究漫议》(1988年)、《论伏羲神话传说的文化史意义》(1994年)、《民间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对策》(2002年)、《简论春节的内涵与价值》(2006年)、《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2006年)、《简论古代文化遗址的开发及相关问题——以伏羲女娲文化遗址的开发为例》(2007年)、《“民俗主义”对花儿研究的启迪》(2007年)、《剪纸艺术的创新之路》(2007年)、《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关于甘肃省西和与礼县传统乞巧节的调查报告》(2007年)、《传统民俗节日与国际文化交流》(2009年)等,曾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或引用。先后发表古典诗词创作100多首,于2006年8月荣获中华诗词协会首届全国功勋杯诗词大赛金奖,并获功勋艺术家荣誉称号。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先后访问过美、韩、荷、德、意、法诸国,出席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为中国民间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一定贡献。曾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远东及澳洲名人录》(1988)和《世界名人词典》(1990)。2001年5月,荣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采风成果奖;2007年6月,荣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奖;2007年11月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2007年12月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奖;2008年 12月获兰州大学第二届老教授事业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