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在职研究生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趋向正在不断加剧,从机关单位到企业,从上级到下级,从国有到民营,仿佛不约而同的加高就业的门槛—在很多人才招聘会现场、公开招考简章上,不论什么岗位,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动不动就要硕士生、博士生,单位之间相互攀比现象成风,把招聘高学历毕业生作为提高自己单位声誉的招牌,从而造成供需的假象,而且许多单位招聘较高学历的毕业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甚至学非所用,毕业生不安心工作频繁跳槽。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求职道路更坎坷。由于高校双证在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加之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不健全,社会歧视得以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包括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当前就业市场上甚至出现了更为离奇的血型歧视、姓氏歧视、籍贯歧视等,就业歧视己经到了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地步,使某些双证在职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更为坎坷,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拉关系、走后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公平竞争行为也严重扰乱了就业竞争的正常秩序。
当前,双证在职研究生就业中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固然有高校不断扩招、供给迅速增加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双证在职研究生普遍重专业轻能力、素质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根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2007年6月对东、中、西部地区15个省份28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统计,毕业生就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调查显示:影响就业的各种因素共有18种,按照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这18种影响因素分别为:
1、工作能力强;
2、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
3,学历层次高;
4、应聘技巧好;
5、形象气质好;
6、热门专业;
7、学校名气、地位高;
8、就业信息和机会多;
9、亲戚的帮助;
10、学习成绩好;
11、老师的推荐;
12、朋友的帮助
;13、为学生干部;
14、往届毕业生的声誉好;
15、拥有就业地户口;
16、为党员;
17、性别状况为男性;
18、送礼买人情。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双证在职研究生的学识和能力方面,而性别因素和送礼买人情等因素的影响较小。
进一步追踪导致双证在职研究生学识和能力方面不尽人意的原因,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双证在职研究生就业指导的职能定位不明晰、内容层次不合理、指导形式不实用、组织实施不系统等。因此,必须构建实施一种有效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转变双证在职研究生就业观念,提高双证在职研究生能力素质,改善双证在职研究生专业结构,畅通研究业就业渠道,形成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