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还呈现初明显渐进性,双证在职研究生规模化发展后更是如此。“人的理性和知识是有局限的,而社会秩序是复杂的,因而,人们只能从错误中学习,一步一步地走,仔细把预想的结果同已取得的结果相比较,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和知识,防止改革出现大的失误。相反,变革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未意料到和极不希望出现的反响也越多,并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严重错误的历史灾难”。我国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一直都是在“非常时期”进行。新中国成立后至1999年,我国的社会政治、教育遭受过多的坎坷,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先天不足。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同经济改革一样,“几乎是谁也不知道怎么改,谁也不知道往哪儿走”,政府只能选择渐进性改革方式。1999年后,为更好巩固新成果,处理好“质量”与“规模”、“国家统招”与“高校自主”的关系,政府再次选择了“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的渐进性改革方式。
在遵从原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不对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变更),改革可分为渐进性与激进性。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渐进性主要遵从以下两点:一是在速度上,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渐进改革要充分考虑是否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影响这个大前提。二是在对待原有的招考方式上,渐进式改革重视原有招考方式对新招考方式的约束,主张充分利用原有的招考方式,这种主张直接表现为对原有招考方式的修补。
1)改革渐进性的表现及成效
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渐进性改革采用以下方式实现:
(1)倾斜式试点模式
在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中,渐进式改革表现为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先试点后推广改革又有两种基本形式:
一种是招生单位的“区域扩散性”试点。即政府制定出某一项或几项改革方案后,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招生单位进行这一项或几项改革方案的试点。后通过对这些有代表性的招生单位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评价,作出是否继续推行试验方案的判断,初步试验成功后,继续在全国双证在职研究生招生单位推广。这种“区域性”的试点方式在我国比较常见,如在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中,2006年对34所高校实行自定复试分数线的试点工作。
一种是改革方案的“分步扩散性”试点。即政府制定某一项改革方案后,对改革方案进行分步实施,选择性地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改革方案中的某一部分,初步试验成功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整体的改革翻案。如在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中,2007年在对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三个一级学科各设置一门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后,2008年又对农学门类招生的所有学科专业(含其他学科门类中授予农学学位的学科专业)的初试业务课科目进行调整,设置了全国统一命题科目,2009年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初试科目进行调整;等等。
在通常情况下,国家为了保证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试点的成功,会对试点的招生单位及其所在单位的导师给予倾斜式的优惠政策,如采用一些过渡性的制度环节,甚至直接承担全部或一部分改革成本。
(2)增量式改革模式
在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中,渐进式改革又表现出增量式改革模式。即在保留、改革原有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的同时,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引入新的辅助性的招考方式。并通过增量、边际的调整,不断地减少原有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某些政策的比例,由易到难,双轨过渡。
在双证在职研究生规模化发展条件下,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实行增量式渐进改革的实质是在不损害原有的“国家统招”的前提下,依据招考方式中其他的利益群体的诉求,而获得他们对原有“国家统招”的支持,获得政治支持最大化、最大限度增加其他利益群体的“招考”利益。依据增加其他利益群体“利益量”的思路,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必须在尽可能不损害已有的招考权力或其他既得资源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原有利益群体缺失的利益。通过逐渐放大新增的利益,使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中的利益群体能感知到改革带来的好处,从而使他们参与政府主导的招考方式改革中来,成为受益者的同时也成为招考方式改革的拥护者。
增量式渐进改革模式贯穿于我国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过程中,如在1985年,针对全国统考中可能存在的“一刀切”现象,增加推荐免试入学政策,但为避免“寻租”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坚持“国家统一考试”的核心考试政策,又规定推荐免试的名额比例不超过本单位计划招生数的百分之三十。而1986年,又增加在职人员单独考试,2002年,政府增加外语(非外语专业)听说能力测试,但为了不损害上一年“未准备听力考试”的利益,又规定“考生外语听力测试的分数为20分,但不计入考生外语成绩”以在实现增量改革的同时,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
“倾斜式试点”的渐进式改革实际上是政府运用特殊优惠政策、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不确定性条件下一种不断试错的过程。政府决策者通过多种形式的改革“实验”积累更多经验,将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方向、速度、推进的广度和深度都控制在预期有利于巩固和增强“国家统招统考”的限度之内。增量式渐进改革模式实质上是从总量上增加招考单位(高校)、导师、考生的利益,使多数人从改革中得到更多利益,政府既能推进改革,又能获得“社会声誉的政治支持”并坚持“国家统招统考”。
因此,从总体上看,无论哪种形式的渐进性变迁,都是实行了由易到难、逐步过渡的战略。在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中,政府都在力图减少了既得利益群体对改革的抵制与反对,减少改革过程中由于失误而引起的成本和损失,避免过激的改革动作对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冲击,降低整体改革的风险,提供招考方式中各利益群体学习、选择、谈判的机会,及时修正改革路径,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实现学术型招考方式改革的较为顺利的实现。
2)渐进性改革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上的渐进性改革取得了社会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但同时,在政府实行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倾斜式试点”或“增量式模式”的渐进变迁过程中,新的问题又在不断产生,并受到更多人的批判。陷入“一改就批,一批则改,再批再改,再改再批”的循环怪圈之中。而产生怪圈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渐进性改革自身的缺陷引起的。
(1)“试点”导致“寻租”
在“倾斜式试点”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家会给予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单位一些优惠政策或承担全部或一部分改革成本。谁先获得这类改革的试点权,谁实际上获得了一部分改革租金。在“谁有改革租金谁发展”认同下,一些招生单位会忽视招考方式内容的改革,不把注意力放在实现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制度的创新上,却热衷于通过各种手段(如“跑部钱进”)获得中央的优惠政策,为自己“输血”和“圈钱’,,至此“寻租”机会主义产生。这产生的一个结果是:“试点”变相鼓励了一些招生单位热衷于政府提供的特殊资源而忽视自身对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改革,这使招考单位复制和加强原有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阻碍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的创新。
(2)增量式改革加剧改革困难
在“增量式改革模式”的渐进改革中,政府对原有双证在职研究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未进行改革,而是采用新的方式来对其中的问题采取回避,以减缓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利益群体对政府主导改革的压力,这就决定了增量式渐进改革始终无法解决其中存在的固有矛盾,无法克服固有矛盾产生。随着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增量改革向纵深推进,必然受到原有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所存在问题的越来越大的牵制,结果很可能不是“增量改变存在”,而是“存量同化增量”,每一阶段改革的成果往往成为下一阶段要实施改革的对象。而且往往是雪上加霜,使得困难的“硬核”更硬,改革推进愈加困难。渐进的、局部的改革加剧了新旧体制的摩擦,贻误了改革进机,甚至积累、巩固了新的矛盾,使改革变得更加困难。
(3)改革成本释放的滞后性
有研究者认为,从摩擦成本来看,渐进式改革在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一直注重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健性,强调各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均等和利益补偿机制,使得各社会利益集团在整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基本达到其福利的帕累托改进,从而为渐进式改革赢得广泛的社会支持,有效降低了摩擦成本,减轻了社会动荡和经济滑坡的程度,因而从摩擦成本的角度来说,渐进式制度变迁较之激进式制度变迁具有优越性。渐进性改革与激进性改革相比,可以更好地减少摩擦成本。但从长期过程来看,渐进式改革的风险和社会成本似有增大的趋势,即渐进改革成本很有可能具有释放滞后性的特点。
无论是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试点”模式与“增量”模式,都是采取将双证在职研究生招考方式中存在的最关键、难以改革的问题向后推的策略,这使原有的招考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和新的招考方式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但在这个时期又会产生各种新的问题,原有问题何时最终得到解决未定,新的问题又在产生,这就导致其中的解决问题的潜在成本一再增加,并形成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