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考研网 > 成绩查询 > 正文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趋势

Ⅰ本章内容概  要和逻辑结构图  (一)内容概要   本章结构与第一章类似。第一节讲述当代世界主要政治行为主体及各国际和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注重从历史角度叙述战后世界政治格
Ⅰ本章内容概  要和逻辑结构图  (一)内容概要   本章结构与第一章类似。第一节讲述当代世界主要政治行为主体及各国际和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节注重从历史角度叙述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建立、演变、崩溃;第三节,分析了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一节是基础知识综述;第二节是从历史角度把握战后世界政治;第三节,从现实着眼分析世界政治并对未来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作了分析。  (二)逻辑结构图  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使两极政治格局成为现实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冷战后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大国关系深入调整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  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Ⅱ本章新大纲修订情况  (一)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  1.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2.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3.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二)删减的知识点  无  (三)2004年修订的知识点(只是变换一种说法,其实质内容不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Ⅲ考查知识点详解及评点  内容评点  (一)当代世界政治行为主体  1.当代世界政治及其行为主体(一般出选择题)  世界政治是国家、民族、政党、个人以及国际组织在世界范围内为实现其政治目的所进行的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关系,其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其主要内容涉及国家的独立、主权、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和平共处、互助友好合作以及与此相关的渗透、颠覆、侵略、战争等,还有国际组织在世界舞台上的各种作用,又称国际政治。世界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是少量的、局部的、地区性现象,  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后,才真正成为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人类不同社会的相继更替,导致建立在不同社会形态的同时并存,使得世界政治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当今世界处理世界政治关系的准则有国际法、联合国宪章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2.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⑴联合国建立的时间、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的六大机构和职能。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6月26日参加会议的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这一天被定为联合国日。联合国的宗旨是:①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反对战争和侵略。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③促进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以消除引起战争的经济和其他原因。④协调各国的行动。联合国遵循的原则是:①各国主权平等;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③各成员国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武力侵犯他国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④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等等。  本章是对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及其趋势和特点的概括与总结,是学习这门课程的又一总纲。本章按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从建立、发展、演变至崩溃,到建立世界政治新格局这一时间和逻辑顺序,叙述了战后世界政治的主要事件、特点和趋势,是学习其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章节的基础。分国家类型讲述的各章中的知识点是对该章所叙述的知识的具体应用或展开。本章应该重点掌握的主要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到瓦解的过程和根本原因。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和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变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当今世界中的主要表现。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联合国大会是主要审议机构,由全体会员国组成,主要讨论有关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合作与接纳新会员等问题,并向安理会提出建议。安全理事会由中、美、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它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它作出的决议,全体会员国应该接受并履行。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就国际间的经济及社会事务展开讨论,并向大会、会员国和专门机构提出建议。托管理事会负责对托管领土的事务进行行政监督。国际法院是联合国司法机构。秘书处负责管理联合国内部事务,为联合国其他机构服务,并执行这些机构交付的任务。  (2)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联合国是世界各国政府参加的比较大国际组织,其作用和地位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联合国在建立后的相当长时期里,没有真正履行宪章所规定的宗旨和原则。联合国成立初期,美国企图独霸世界,把联合国变成了它操纵下的表决机器,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我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普遍性和公正性。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把联合国当作争霸的一个战场,在表决中玩弄“你赞成,我必反对”的对抗游戏,在安理会轮番使用否决权,致使联合国在重大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发展中国家崛起,深刻地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由于发展中国家齐心协力冲破西方大国的阻挠,1971年10月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惟一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加强了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政治地位和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内克服分歧和矛盾,加强团结合作,从而根本打破了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使联合国的性质逐步得到恢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西方关系缓和,联合国内出现了以常任理事国为核心的安理会集体发挥作用的新运行机制,即审议和处理重大问题时,5个常任理事国事先进行磋商,然后由安理会讨论并形成决议。联合国成立50多年来,虽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在超级大国的操纵利用下,曾经做了一些有违其宪章和宗旨的事,但联合国在战后国际事务中还是发挥了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概括起来有:①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②缓解国际冲突,防止紧张局势恶化;③推动世界裁军运动的发展;④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⑤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生态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等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欧洲联盟是当今世界上比较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比较高,成员迅速扩大的国家集团。尽管它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必将影响和制约它的发展,但我们可以断言,欧洲联盟今后不仅是欧洲的决定性力量,也会成为世界舞台上和多极格局中独立的一极。  (4)非洲联盟是在非洲统一组织基础上,于2002年正式成立的,包括了所有非洲国家,其目的是协调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加强经济、社会领域的团结合作。在国际上,维护非洲各国的主权和共同利益,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一小节内容除联合国的地位变化比较重要,可出材料题外,其他内容一般不会出大题目考查。  联合国建立的时间、联合国宪章通过的时间、联合国宪章签署的地点、比较早签署联合国宪章的国家数目等,可出单项选择题。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可出不定项选择题。  联合国的六大机构及每一机构的职能、特点等,可出不定项选择题。其中,联合国安理会的知识点比较重要,命题次数较多。1995年考研第19题(不定项选择题)、1998年考研第19题(不定项选择题)都曾经考查过这些知识点。  对联合国的地位变化应进行关注,可以出材料题或材料题中的一个小问题考查。  联合国的作用,可出不定项选择题。  (5)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67年8月正式成立。当时其成员有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五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先后加入。现已成为“大东盟”,并且由经济联盟走向政治、外交的合作,日益成为亚太地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东南亚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必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6)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拉伯联盟”或“阿盟”,总部比较初设在开罗,后迁往突尼斯。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国家联盟公约》,宣布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阿盟的宗旨是密切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协调成员国的政策和活动;捍卫阿拉伯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全面考虑阿拉伯国家的事务和利益;互相尊重其国家的政治制度,成员国之间的争端不得付诸武力解决;各成员国在经济、财政、交通、文化、卫生、社会福利、国籍、护照、签证、判决的执行以及引渡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成员国与其他国家缔结的条约和协定对其他国无约束力。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出选择题、辨析题)  雅尔塔体制的含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在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国际会议上所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关于战后世界秩序安排以及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划分的协议、协定、规章的总和。由于这些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规章和三大国势力范围划分的协议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故称为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制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雅尔塔体制的历史作用。积极作用:①缓和了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矛盾,增强同盟国的团结;②对于防止法西斯主义  雅尔塔体制的含义、实质、作用,可出不定项选择题(2000年考研第25题不定项选择题,考查了这一知识点)。雅尔塔体制的实质可出单项选择题。  势力战后复活,防止世界大战爆发,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消极作用:①雅尔塔体制体现了美苏等大国的强权政治。②制造了军事上的两极分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立,成为战后世界局势紧张和世界战争危险的主要因素。  2.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一般出选择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英、法两个世界强国的实力遭到了极大地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美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得到空前膨胀,成为“称霸世界的强国”;苏联经受了战争的严峻考验,成为拥有巨大实力、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社会主义大国;欧洲、亚洲一大批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立,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预示着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涌现。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6月“马歇尔计划”实施。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51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等都是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1947年9月“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9年1月“经互会”成立;1950年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5年5月“华沙条约”组织成立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建立的标志。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冷战;经济上是封锁、禁运与反封锁、禁运;军事上遏制、对立和局部战争,朝鲜和越南战争是其代表;意识形态上的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矛盾与斗争激烈。  3.冷战(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冷战的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除了直接的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动,诸如经济上的封锁与制裁,政治上的孤立、不承认政策与粗暴干涉对手的内政,甚至进行颠覆活动,煽动战争等;军备竞赛激烈,企图谋求胜于对手的优势,在对手的周边地区驻军,围堵对手,甚至进行原子战讹诈和军事威胁。冷战的实质是力图瓦解对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谋求领导、控制、支配世界的权力。“冷战”政策的形成: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在给美国国务院拍发的8000字电文中,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政策。1946年3月,邱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了所谓“铁幕”的演说,公开鼓吹对苏冷战。1946年9月,杜鲁门的白宫助理白拉克·克利福德在《美国与苏联关系》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对苏冷战纲领。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它标志冷战政策正式形成并付诸实施。  4.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⑴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前殖民地宗主国在二战中被严重削弱,为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与壮大,鼓舞和支持了民族独立运动;亚非拉人民被卷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开阔了眼界,受到了教育和锻炼,提高了觉悟。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首先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政治的影响可出不定项选择题。帝国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可出不定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可出不定项选择题。  两大阵营对抗的表现及具体事件,要了解,可出选择题。  冷战有特定的含义,可出选择题。  冷战政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和事件,可出单项选择题。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这一知识点一般不会出材料题考查。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可出不定项选择题。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亚洲兴起可出单项选择题。  在亚洲大规模兴起。在亚洲民族独立运动风暴的鼓舞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也蓬勃地发展了起来。仅1960年就有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被称为“非洲年”。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也不断深入发展。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与发展的意义:①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②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⑵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965年3月,苏联不顾中国、朝鲜、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7国党的反对,召开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这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从民族利己主义和霸权主义利益出发,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外政策必须服从它的需要,为此不惜损害以至牺牲别国的主权和利益。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⑶美国、日本、西欧政治关系的变化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西方阵营内部力量对比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明显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崩溃。西欧、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实力大为增强。美、日、欧政治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增强。1958年,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坚决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在西方联盟内的霸主地位。1969年,联邦德国改变一贯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为了德国自身经济政治利益及德意志民族统一而推行“新东方政策”。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和德国的积极推动下,西欧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60年代,日本国民谋求修改不平等的日美安全条约和收回被美国占领的领土的斗争并取得成功。1972年日本实施“多边自主外交”。西欧、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表明西方阵营已经四分五裂。  5.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一般出选择题)  战后美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争夺世界霸权。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划分势力范围,战后大体按照这种势力范围划分争夺世界霸权。争夺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比较为激烈。但由于受美苏两国各自实力地位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改变的影响,美苏争霸在不同时期也显示出了不同特点:①1945年─1955年,美国企图独霸世界,苏联反霸。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反对美国战争政策和侵略政国际形势虽然整体缓和,世界大战近期不可能发生,但天下仍不太独霸世界,但力不从心。西欧独立自主倾向继续发展,日本、德国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俄罗斯调整内外政策,努力发挥世界大国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上升,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6.两极格局的终结(一般出选择题)  1989-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导致雅尔塔体制在欧洲崩溃,两极格局走向解体。1991年8-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比较终崩溃。两极格局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  1960年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非洲年”可出单项选择题。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重要事件、作用等知识点综合在一起,可出不定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标志,可出单项选择题。  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的根本原因,可出单项选择题。考生应该学会运用这一知识点分析中苏矛盾、前苏联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美苏争霸世界这一知识点一般不会出材料题,但可以选择题的形式予以考查。对美苏争霸每一阶段的态势、重大事件一般了解和掌握即可。两极格局的终结这一知识点一般不会出大题目考查。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比较终标志可出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考查。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可出选择题,对两极格局终结的根本原因必须分析理解。  ①军备竞赛拖垮了美国,拖死了苏联是两极格局崩溃的直接原因。②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是两极格局崩溃的根本原因。③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崛起,严重冲击了两极格局,是其崩溃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旧的格局已经崩溃,新的世界格局还未形成,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美国企图独霸世界,但力不从心。西欧独立自主倾向继续发展,日本、德国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俄罗斯调整内外政策,努力发挥世界大国作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上升,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继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7.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一般出选择题、辨析题)  此次世界格局转换具有不同于以往世界格局转换的两大特点:①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②此次世界格局转换需要较长时间,也比以往历次世界格局转换复杂得多。两极格局崩溃后,新的世界格局不能立即建立,世界需要经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其理由是:①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不可能像以往世界格局转换那样,通过若干大国召开国际会议谈判协商重绘世界政治地图确立新的世界格局,只能通过各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实力消长和分化组合逐步自然地形成新的世界政治格局。②此次世界格局转换并非多极格局已经发育成熟所致。③目前世界上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很多。俄罗斯、统一后的德国、经济大国日本等的内外政治、经济、军事走向还不明显,在未来世界中的地位尚难预测。  (三)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多极化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由是:①世界格局转换的终极原因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多极的。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也必定是多极的。②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逆历史发展趋势而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美国也没有能力建立单极世界格局。③从当今世界力量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当今世界存在美、日、中、欧盟、俄罗斯等多个强国。它们之间综合国力较量的结果必然将导致多极化世界格局的诞生。多极化是世界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在国际关系中,惟一的、得不到强有力制约的超级大国必然谋求控制整个国际关系体系,使之为其一国私利服务,并按照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处理国际事务,从而危及大多数国家的主权和利益,破坏世界和平,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多极化是人类社会避免单极世界种种危害的惟一正确道路。在多极化世界里,各大力量相互制约,力量对比大致均衡,有利于阻止  该段论述是对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局势的总体概括,可出不定项选择题,也是分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重要政策、理论基础。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这一小节内容不是该课重点内容,一般不会出大题目考查,一般了解就可以了。  当前世界格局转换有两大特点,可出选择题。  当今世界需要经历一个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的原因,可理解掌握。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是本章重点内容,其中许多知识点是我们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基本政治问题的政策和理论基础,必须认真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当今国际现实问题。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这一小节内容为本章一个重点,可出材料题。考生必须对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意义充分理解,对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必须有充分认识。  少数大国肆意发动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保证中小国家的安全和主权,提高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在多极化世界里,世界事务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管理,少数大国不能垄断国际事务,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和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在多极制衡的世界中,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解决,对于倡导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改革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推动世界进步和人类共同繁荣有利。  近年来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①欧盟和欧洲大国独立自主倾向继续发展。欧盟加快欧元、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的建设,力求摆脱美国控制,成为国际经济、政治中可与美国抗衡的一极。欧盟大国法国和德国对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唯我独尊、大搞单边主义的行为进行抵制,敢于说“不”。②1996年3月,东亚10国和欧盟15国首脑聚会泰国曼谷,召开第一届亚欧首脑会议,充分展示了亚欧各国制约惟一超级大国主宰世界,建立亚欧新型伙伴关系的决心。③1999年6月底,来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32个国家和欧盟15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他们的代表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一届欧盟---拉美首脑会议,强调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两大洲战略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多极世界的发展。④中俄两国加强战略协作关系,反对美国独霸世界,主张世界多极化。⑤20世纪90年代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大国间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既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但世界走向多极化并非一帆风顺,惟一超级大国美国建立它领导的单极世界的战略已经确定,当今世界战略力量平衡还没有形成,多极世界与“单极世界”的矛盾和斗争仍然激烈,但世界多极化趋势比较终会克服单极世界力量的抵制走向形成。  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乱、紧张、动荡(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总起来看,随着冷战结束,世界形势总体上日趋缓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争取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主要是因为:①经济竞争已取代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成为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对外战略方针。为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在将来更加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占据有利位置,世界多数国家包括西方大国均不愿看见国际形势走向紧张并爆发大国之间的战争。②大国之间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断缩小,核战争的危险进一步下降。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有能力打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的两个超级大国中的苏联解体和美俄关系的调整,使得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大大降低。西方大国之间的矛盾虽然上升,但协调和合作仍是它们关系的主要方面。美国与中、俄的矛盾虽然存在,有时甚至很激烈,但双方仍强调合作,目前还没有导致中美、俄美全面对抗的因素。③当前大国在国际安全上的积极合作有助于防止世界大战爆发。但总体国际局势和平、缓和并不等于天下太平,各国相安无事。原来被美苏争霸和两大集团对峙所掩盖的各种矛盾纷纷暴露出来;随着向新的世界格局、世界秩序过渡,国际竞争和大国争夺世界事务、地区事务主导权,控制世界重要地区、重要资源斗争对近年来,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中的一些典型事件必须认真理解把握,这些事件是出材料题的极好素材。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和国际形势整体缓和的趋势,是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比较主要特点,对这三大趋势都应该重点把握,每一个趋势都可以出材料题进行考查。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趋向缓和,其原因和表现,必须理解掌握。国际形势虽然整体缓和,世界大战近期不可能发生,但天下仍不太平,许多因素仍然在危及国际和地区和平。对危及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应该能够知晓。其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是世界动荡不安主要因素。  的加剧,一些新的矛盾和冲突正在产生。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了新发展。它们违背国际关系准则,以种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件层出不穷。美国谋求全球军事优势,独霸世界的意图更加明显,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正构成新的威胁。如1999年1月,美国国防部提出在美国本土开发、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在东亚开发、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不仅变相恢复了1983年美国总统里根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重新点燃了世界性军备竞赛的野火,而且在战略上对中国、俄罗斯的安全构成威胁。1999年8月,美国参议院否决《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使国际核裁军进程出现了逆转。2001年12月美国政府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为其部署“国家导弹防御体系”开路,破坏了战后国际核军备控制的重要基础,危及了世界和平等。  2002年9月美国提出“先发制人”战略,严重危及了战后以来确立的国际关系准则和保持国际安全的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越来越突出。2001年9月11日,国际恐怖主义分子劫持民用航空器对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象征进行袭击,造成了无辜人员死伤和物质财产的巨大损失“9·11事件”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反对恐怖主义作为自己的比较高国策或对外政策的优先。美国总统布什曾经说过:谁不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是同他们(恐怖主义分子)站在一边。美国简单地将当今世界国家、组织和势力划分为反对恐怖主义的阵营和恐怖主义分子、支持恐怖主义的阵营。反对恐怖主义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对外干预、扩张的又一张“王牌”、一面旗帜。在这一旗帜下,美国等西方国家可以无视他国国家主权、无视联合国的权威、无视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在他们看来只要是反对恐怖主义的政策、措施和行为都是符合道德标准,都是正义的、正确的或对的。反对恐怖主义超过了一切。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张反对恐怖主义没有国界,主张将反对恐怖主义的武装干预扩大到其他庇护恐怖主义的国家,如伊拉克、索马里、苏丹、伊朗,甚至北朝鲜等。美国还随意扩大“恐怖主义”的定义,将拥有或正寻求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也定义为“恐怖主义”国家。但世界大多数国家并不赞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待恐怖主义的这些看法和见解。  3.大国关系的深入调整(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20世纪90年代,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大国首脑外交频繁,大国间建立了各种名目的伙伴关系。1996年4月,叶利钦访问中国,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宣布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1997年10~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与克林顿总统会谈,双方决定建立中美“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4月,叶利钦总统访问日本,宣布俄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中日发表联合宣言,宣布建立中日“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90年代,大国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不是针对第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而是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友好合作,不搞对抗,不损害他国利益的新型伙伴关系。大国间伙伴关系的广泛建立,表明大国间相互承认了对方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美国谋求一国霸权是个有力制约,它推动了世政治的多极化进程,有利于世界的整体和平。  对我国与世界其他大国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的名称要掌握,可出单项或多项选择题。对大国伙伴关系建立的意义理解掌握。大国伙伴关系的调整及其意义,可出不定项选择题。  说明:1-3: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美国、欧盟宣布建立“全球伙伴关系”。  4、5: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在1993-1997年确立了“和平伙伴“关系。1999年-2000年,俄罗斯同美国、欧盟关系紧张。2001年上半年,俄美关系恶化。但”9·11“事件后,俄美、俄欧关系迅速调整。美国、欧盟和北约同俄罗斯建立了新型战略关系。  6:1997-1998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宣布与中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2001-2002年,中美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  7:欧盟在1997-1998年肯定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  8:1996年俄罗斯与中国开始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9:1998-2000年,中国与日本努力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10:1997-1998年俄罗斯与日本开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11:2000年克林顿访问印度,谋求同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12:欧盟与印度近年来加强了经济、政治、军事合作。印度已经被欧盟纳入了其全球战略视野。  13:2000年8月,日本首相访问印度,宣布同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14:俄罗斯与印度有着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一直以战略伙伴对待印度。  15: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正在改善。  4.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联合国的作用不断加强。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方面,联合国发挥了冷战时期所未曾发挥过的作用。90年代,它在前南斯拉夫地区、柬埔寨、索马里、纳米比亚进行了繁重的维和行动。为了和平解决一些国家内部  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应该认识到目前大国关系仍在继续调整,远未定型。中国、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尚在调整之中;欧盟、日本同美国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的相互关系也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未,印度的国际地位上升较快。公认的五大国际政治力量,中国、美国、俄罗斯、欧盟和日本都积极争取印度,因此,大国关系调整进程中还增加了新的角色。大国关系的调整可以出材料题。2002年考研政治材料题第一个小问题,实际上是考查“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中的“中俄(苏)关系的调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可能结合近年来这方面的一系列事实表现出题。  的冲突,它先后向纳米比亚、尼加拉瓜、安哥拉、柬埔寨、南非、海地等国家派出观察团、检查团、特派团,帮助组织和实行选举,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选举自由公正,防止因选举不公导致矛盾与冲突。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联合国也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它于1992年通过禁止化学武器条约,1995年决定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协调中心。90年代以来,它积极筹集资金(年均达13亿美元),向亚非拉国家提供各种无偿援助。它经常召开各种专门的会议讨论人口、粮食、家庭等问题,努力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的权益。它还向各地区的难民伸出援助之手。随着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它更加关注环保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制定了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蓝图。  冷战时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主宰国际事务,联合国的作用不仅长期被忽视,甚至成为它们争夺霸权的工具。冷战结束后,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各国力量相对上升,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得以恢复和加强。美国等西方大国解决国际争端、干预地区和他国事务都不得不取得到联合国的赞同,打着联合国旗帜去进行。同时,联合国也成为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公平、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的比较重要场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空中打击开始是绕过联合国进行的,但比较后解决还是不得不经过联合国安理会,这说明联合国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2000年的联合国千年大会重申了维护联合国宪章和各国主权不容侵犯的原则。今后,联合国应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重大国际问题都应当通过安理会解决,反对少数大国凌驾于安理会之上。  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缓和,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不再面临直接的军事威胁,军事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下降。大国国际角逐的中心逐渐由军备竞赛转向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同时,冷战时期苏联牺牲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美国搞高强度的军备竞赛,导致苏联解体;德国、日本由于受战败国体制的限制,不搞军备竞赛,一心一意发展经济,不仅增强了综合国力,而且空前提高了国际地位。从苏联解体,德国、日本的成功中吸取经验教训,冷结束后世界各国从战略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经济安全和经济外交。从而导致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不断增大。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国家战略的优先和首要内容。②经济手段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③经济外交成为当前各国外交工作的主要内容。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一小节内容是重点,可出材料题。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的原因、表现等,可出选择题。  6.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这是2001年“9·11事件”后的新变化。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指军事威胁。如扩充军备,搞军备竞赛,由常规军备到核军备,由战术核军备到战略核军备,发展远程导弹以至外空武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指恐怖主义袭击。如“9·11事件”对美国的威胁,把恐怖主义袭击推向了高峰,这种威胁的发生,没有时间、地点、国家以及手段的限制,其破坏性也是难以估量的,经常是伤害无辜平民百姓。  这两者相互交织的状况可以美国为例,“9·11事件”后,美国借反恐全面调整军事战略,近期的“先发制人”清剿恐怖组织,打击“无赖国家”;远期则谋求强化绝对优势,“防止潜在对手为赶超美国而扩充军备”。为此,美大幅增加军费投入。2003年财政年度实际军费将超过4 000亿美元;军备建设锁定实战性强的外空武器、新型核武、多层反导、远程精确制导、无人驾驶飞行器等,致力于提高联合反应、快速部署、远程投送能力等。由此,俄、法、英、日、澳、印等主要军事大国也不同程度加大军事投入,调整军事战略,谋求军备技术跨越式发展,理由也都是适应反恐的需要。国际反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发展的形势下,以“基地”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势力也在加紧活动,制造新的恐怖主义袭击爆炸事件。“基地”的骨干分子散落世界各地,与其他恐怖组织密谋重组,先后发起撞击法国油轮、莫斯科人质事件、巴厘岛和三宝颜连环爆炸案等报复袭击,震惊世界。  以上两者相比,恐怖主义的危害在上升。中国政府认为:①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②强烈谴责9月11日在美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对无辜受害者和他们的家属,对美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慰问。③中国一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无论恐怖主义发生在何时、何地、针对何人,以何种方式出现,国际社会都应采取一致立场,坚决予以谴责和打击。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中国已参加了绝大多数国际反对恐怖主义公约,还批准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缔结的《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⑤中国主张,联合国和安理会应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中国支持联合国和安理会通过有关决议,支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⑥中国坚持,针对恐怖主义的军事行动应目标明确,要避免伤及无辜。一切行动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要避免伤及无辜。一切行动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和平的长远利益。⑦中国认为,恐怖主义属于极少数极端邪恶势力,绝不代表任何民族或宗教,所以不能将恐怖主义与特定的民族或宗教混为一谈。⑧中国也面临恐怖主义的危害。“东突”恐怖势力受到国际恐怖组织的训练、武装和资助。反对“东突”是国际反恐怖主义斗争的重要方面。中国政府认识和对待恐怖主义的立场,是我们正确分析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的基础,可出选择题和材料题。  7.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一般出选择题或材料题)  所谓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基础是把国际政治的比较终目的视为追求权力,即一个国家支配、控制别国的能力。在对外关系中凭借实力,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企图支配他国、他民族的意志和行为,谋求霸权的行径自私有制、阶级产生以来就已存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些奴隶制、封建制强国家为满足奴隶主、国王、封建君主和大地主对他国、他民族的领土、财富和资源掠夺和占有的私欲,频繁征伐,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军事暴力对其他弱小国家和民族进行控制、占领,建立了称霸一方的霸权。不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从严格意义上讲,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不具有连续性、长期性,世界性和经济必然性。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活动空间的扩大,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过去有了很大不同。首先,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要求,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本质特征,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其次,资本主义社会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带有世界性。由于资本的盲目扩张,世界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大门都相继被资本打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已经处在资本的奴役和统治下,一切民族和国家的生活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具有连续性、长期性,它是资本主义大国、强国连续推行的一项长期政策。无论领导人的更迭,还是国家政治体制的变迁,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消失。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一些新的表现:冷战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综合国力在人类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美国凭借强大的力量来推行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它不顾俄罗斯的反对扩大北约;不顾中国的反对扩大美日安保条约;不顾欧洲和日本等国的利益,强行撕毁《京都议定书》;不顾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对,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不顾世界多数国家的反对,把一些主权国家如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宣布为所谓韵“邪恶轴心”国家,宣布美国将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防止核生化武器的旗帜下,采取所谓先发制人的战略,并正在考虑运用核打击力量摧毁威胁美国的力量。不少美国人甚至鼓吹所谓“美国不得不帝国论”,认为美国是一个善意的帝国,是一个好的帝国。美国正在借助于它的强大力量,建造一个“自由帝国”和“民主帝国”;美国试图用它的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在世界上强行推行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和市场经济。一些美国领导人正在鼓吹在伊斯兰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在许多国际事务上,美国试图绕过联合国和安理会,宣布美国有权自行采取对他国采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模式。美国的这种做法遭到了包括美国的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反对。比较近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遭到了我国和法国、德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反对,引发了全世界人民的抗议浪潮。这表明,虽然多极化进程比较曲折,但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新的霸权主义的做法和建立单极化世界的企图是不得人心的。  对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的主要表现和特点,应该理解把握,可出材料题。  建议复习该知识点时结合第三章“当今世界主题和建立国际新秩序”之“国际旧秩序的特征和实质”及第四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的相关内容,作为一个专题全面掌握。  Ⅳ常见错误点拨  在本章知识点中,考生易犯的错误包括:1.不能正确区分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体制。常常一些书本将雅尔塔体制等同于两极格局,将两极格局称为“冷战”格局、冷战体制。雅尔塔体制是建立两极格局的前提和基础。冷战是两极格局的主要内容,它反映了战后美苏关系的主要样式。1947年美苏冷战就已正式开始了,但两极格局还正处于建立中。1989年12月,美苏冷战结束了,但两极格局虽然摇摆欲坠,但依然存在。1989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后,雅尔塔体制可以说基本不存在了,但两极格局的崩溃以苏联解体为标志。2.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发展到对抗,根本原因不是意识形态矛盾,虽然意识形态矛盾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苏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危及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苏对立的根源。3.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已经10多年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既不是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也不是多极世界格局。当今世界仍然处于从旧格局崩溃到新格局建立的过渡时期。一些考生容易受社会上一些认识的影响,认为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建立,美国领导的单极格局或大国竞争的多极世界政治格局。  Ⅴ历届真题精选及解析  命题总结  与探究10年来,共命题9次,分值31分,命题频率较高。1999年前5年命题4次,分值7分,1999年后5年,命题5次,分值24分。这表明新大纲修订后该章在本课中的重要性在上升。本章可命题的考点还很多,一些知识点很重要但从未考过,如两大阵营对立(一般考选择题)、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终结(一般考选择题)、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一般考选择题)、联合国的地位与作用变化(可出材料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新发展和国际恐怖主义(出材料分析题)、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等。  注:*表示在材料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本章的知识点,括号内为分值,但在统计时不计入该章命题次数和分值。  (一)单项选择题  1.(1999年考研第11题)下列国际组织中,属于主导经济运转类型的是  A.非洲统一组织  B.孔塔多拉集团  C.欧佩克  D.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答案】C  【考点点拨】回答该题适用的知识点包括:①国际组织的类型;②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宗旨和职能。  【分析】采用排除法。非洲统一组织和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其利益,而建立的政治组织,它们的主要功能不是主导经济运转,它们显然不符合题意,应当排除。许多考生可能不熟悉或根本没有听说过孔塔多拉集团。但欧佩克,考生都熟悉。大家都知道欧佩克是石油生产和输出国组织的简称,它的作用是协调石油生产国共同确定世界石油生产产量并确定其价格的组织。欧佩克明显符合题意。即使考生不了解孔塔多拉集团也没有关系,因为该题是单项选择题,只会有一个正确答案。B项肯定不符合题意。  【命题探究】在旧考试大纲中,“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单独列为一章内容。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及联合国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该题要考查考生对国际组织的分类标准把握和理解的程度以及了解重要的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的职能的程度。  2.(1997年考研第9题)战后60-7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改组,西方国家中主张并推行“新东方政策”的是  A.美国尼克松政府  B.法国戴高乐政府  C.西德勃兰特政府  D.日本田中角荣政府  【答案】C  【考点点拨】回答该题适用的知识点有:①战后60-7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改组。西欧、日本对美国独立自主倾向发展的主要表现;②美国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政策。  【分析】A显然不符合题意,因为60-70年代国际力量分化改组的主要特点是原来分属两大阵营的一些主要国家独立自主倾向发展,导致它们与苏联或美国的矛盾激化。法国戴高乐政府推行戴高乐主义,日本田中角荣政府推行多边自主外交,西德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导致西方阵营在60-70年代分化。  【命题探究】“国际力量的分化改组”是“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这一章的重要内容。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的发展更是重点的重点。考查该知识点的可能性一直存在。今后还可命题考查。  3. (2001年考研第10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实质是  A.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  【答案】B  【考点点拨】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冷战的含义、主要特征和实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冷战结束后的主要表现和实质。  【分析】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除了直接战争以外的所有敌对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冷战主要表现为拼凑军事集团,进行军备竞赛,在国外建立军事基地,煽动战争,进行原子战争的恫吓,破坏国家之间的正常经济外交关系,粗暴干涉他国内政,践踏国家间外交关系准则等。美国等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目的是企图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独霸权世界。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并没有消失。邓小平曾经指出: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开始了。这主要指西方国家分别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冷战”。冷战后的“冷战”在某些方面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冷战”。当今西方的冷战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人权外交”攻势,推进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企图通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搞垮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控制世界,谋求世界霸权。这是冷战后,西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发展的新特点。A显然不合题意。因为国际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谈不上恢复。当前,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主张打破国际旧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合适的,也是众多国家发展对外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当然,如果把本民族利益置于其他民族利益之上,不能平等对待、尊重其他民族的利益,甚至损害他民族的利益,这就不好了,是霸权主义或民族沙文主义的表现。D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冷战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冷战及冷战思维的实质。  【命题探究】冷战思维一直是我国批评的一种在当今世界主张国际对抗、破坏国际和平的、西方国家某些势力的主张和政治思想。但对于什么是“冷战思维”,其实质如何,一般人一知半解。该题是一种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与国际时事相结合进行考查的典型。即考查了课程中的基本知识点,也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点分析当今国际时事问题的能力。今后,考研试题将侧重这类题型。  (二)多项选择题  1.(1998年考研第19题)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联合国主要机构的有  A.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B.联合国大会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D.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E.联合国秘书处  【答案】ABDE  【考点点拨】联合国有六大主要机构。回答该题时应该注意题干中的修饰词“主要”。如果没有“主要”这一修饰语,ABCDE都是正确答案。  【解析】联合国有6大主要机构:安理会、大会、经社理事会、国际法院、托管理理事会、秘书处。C项显然不符合题意,这一点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其他各项后面没有“组织”一词而C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既然“联合国教科文”为一“组织”,自然不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它是联合国体系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  【命题探究】冷战结束后,世界面临新秩序、新格局建设,联合国在新的世界中发挥何种作用、处于何种地位成为国际社会谈论的重大话题。新考试大纲将“国际组织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为独立的一章、独立的知识点进行要求。因此,对联合国的有关内容进行命题考查顺理成章。  2.(1997年考研第18题)雅尔塔体制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主要表现为  A.为争夺世界和地区主导权的斗争日益发展  B.相互间的经济贸易摩擦频繁而激烈  C.文化传统的差异扩大  D.政治体制的冲突加剧  E.民族排外情绪高潮  【答案】AB  【考点点拨】适用内容为“国际力量的分化改组”中“日、美、欧政治变化”。  【分析】雅尔塔体制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上升,主要表现在:经济贸易摩擦加剧;争夺世界事务主导权的斗争激烈;争夺地区事务主导权或势力范围的斗争激烈。回答该题也可使用排除法。雅尔塔体制解体,意味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因世界格局变化而引起的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矛盾的不断上升,不会体现在文化传统、政治体制、民族排外情绪等被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称之为“低级政治”的领域,而是体现在争夺世界权力和财富的“高级政治”领域。  【命题探究】冷战结束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有所发展、增强,并在1996年、1997年围绕美国的“赫伯”法和“达马托”法案斗争激烈。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当时国际时事,出该题考查十分应当。  3.(2000年考研第25题)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A.体现了少数大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宰  B.打破了世界殖民主义旧体系  C.标志着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开始  D.奠定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  E.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  【答案】ADE  【考点点拨】雅尔塔体制的作用  【分析】雅尔塔体制是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是二战后期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它体现了少数大国的强权政治和对国际事务的把持。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形成还表明过去数百年来由欧洲国家把持国际事务主导权的历史时代的结束。雅尔塔体制实际上是美苏争夺和对抗的体制,西欧国家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作用遭到了严重削弱。C不是符合题意的选择项,主要是因为在雅尔塔体制形成和建立时,苏联还没有走上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当时的苏联对外执行和平外交政策,是当时世界上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战争和侵略政策,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支持世界进步势力的大本营。B与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形成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雅尔塔体制的建立和形成,虽然有利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但打破世界殖民主义旧体系的主要是民族解放运动,而不是雅尔塔体制。事实上,美苏建立雅尔塔体制在世界范围内划分势力范围,控制、支配一些国家,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殖民主义”。  【命题探究】雅尔塔体制的形成、实质和作用是“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这一章中可以出选择题考查的、一般知识点。  (三)材料题  1.(1999年考研第36题)以下是有关世界格局变化的材料:  材料1  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仍然是美国的一个非常强大、有力和咄咄逼人的竞争者。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比较强、比较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有人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即使没有可以那样做的政府,至少有可以那样做的人。摘自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2   观察家认为,90年代以前世界经济三足鼎立之势正在被打破,东亚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极。……尽管目前东亚发生金融动荡,但不致影响东亚(一般指东盟、中、韩)作为世界经济一个增长中心的地位。还在1995年,亚洲的出口额就已分别与美欧相当,高出日本一倍,成为与美欧并列的世界四大贸易中心之一。就经济规模而言,东亚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早已超过日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到2010年还将超过欧美。摘自1997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材料3  1997年,大国高层会晤的广泛和频繁为多年所少见。今秋江泽民主席访问美国,同克林顿总统进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的发展目标和框架达成了共识,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江泽民主席同叶利钦总统今年实现了互访,进一步肯定中俄之间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法国希拉克总统5月访华,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李鹏总理和桥本首相1997年进行了互访,确定两国建立“迈向未来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10月,俄、法、德决定建立首脑定期会晤制度。此外,11月叶利钦总统和桥本首相在西伯利亚进行了正式会晤,双方决定争取在2000年前签署和平条约,从而打破日俄之间长期冷淡、僵持的局面,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条件。摘自1997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材料4  亚欧会议3日通过在伦敦举行的首脑会议发表的关于亚洲金融和经济形势的特别声明。声明一致要求要研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出资等问题。可以说,这次会议取得的划时代成果是抛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比较大的出资国美国,由亚洲和欧洲共同携起手来,对美国布下包围网。过去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出资,“若撇开比较大的出资国美国是不可设想的”(日本金融人士语)。然而,这次利用美国不参加亚欧首脑会议的机会,亚洲和欧洲国家作为既成事实已经成功地对增加出资问题形成了多数意见。英国政府人士说:“欧盟和亚洲合起来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比率的60%,约占18%的美国已逆转为少数派。”于是就可能撇开美国比较大限度地充分运用亚洲和欧洲磋商这种亚欧首脑会议的框架,来制定有利于亚洲本身的克服危机的方略,这种方略是与美国的想法不同的。摘自1998年4月4日日本《东京新闻》  材料5  在1998年初的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中,江泽民主席曾数次与一些国家领导人交换信函,阐述中方的立场。中国同意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的决议,但在对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并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外交努力。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决定向泰国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摘自《新华月报》1998年第3、4期  请回答:  ①比较材料1和2、4,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3分)  ②指出材料3反映的国家关系的新特点及其与世界格局变化的关系。(2分)  ③材料4所说的“划时代成果”为什么在过去“不可设想”而现在能够实现?(3分)  ④结合材料3和5,说明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转换中发挥的作用。(2分)  【答案要点】  ①70年代世界仍是两极格局,但美国地位和力量相对下降,面临新的经济力量的挑战,这表明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90年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除美、日、欧外,东亚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亚欧开始建立新型关系,美国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但对世界的影内力进一步下降,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3分)  ②大国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一些大国正在建立新的伙伴关系。这反映了在多极化趋势的推动下,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同时,大国间新型关系的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多级化趋势的新发展。(3分)  ③在过去的两极格局下,美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比较大出资国,且对西欧国家有较强的控制力;而现在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西欧联合力量增强,并密切了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亚欧合作使美国“逆转为少数派”。(3分)  ④中国是大国关系调整和世界多极化进程的积极推动力量,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坚定力量,是国际经济关系中重要的稳定力量。(2分)  【考点点拨】适用的知识点包括: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②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③美国、日本、西欧政治关系的变化;④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变化(多极化趋势发展)及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转换中的作用等知识点。所选材料跨越战后30年,但考题难度为中等。材料1是尼克松1971年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对国际关系比较熟悉的考生,不用看材料,就会明白尼克松那次讲话的内容。无非是承认美国不再是一个超群的大国,美国实力地位相对衰弱,正面临苏联、日本、西欧、中国等“五大力量中心”的挑战等。这表明70年代虽然世界格局仍是美苏两极格局,但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材料2摘自1997年12月的(人民日报),阐述90年代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即东亚正在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极,新的增长中心,也是谈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材料4论述亚欧建立新型关系,撇开美国共同决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出资问题。亚欧国家进行合作的意义是阻止惟一超级大国独霸世界,推动世界多极格局的发展。将这三个材料的主要内容结合在一起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叙述,就是问题1的标准答案。问题2要求考生仔细分析材料3,回答它所反映的国家关系的新特点及其与世界格局的关系(实质上是要考生回答大国伙伴关系建立的意义)。问题3的标准答案在材料4中。首先考生要对这里所讲的“划时代成果”是什么,搞清楚。搞不清“划时代成果”的含义,第3个小问题无法回答。根据材料4,“划时代成果”是指“抛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比较大的出资国美国,由亚洲和欧洲共同携起手来,对美国布下包围网”。弄清楚了“划时代成果”的含义后,第3问就简化成了为什么在过去欧洲、亚洲国家不能撇开美国,共同决定国际经济问题,而现在能够实现呢?原因是:两极格局时期,美国控制西欧和亚洲的主要国家。欧亚国家的独立自主受到两极格局的限制,美国的控制。而现在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西欧联合力量增强,亚洲又成长为世界经济的新的增长中心,两大洲的国家独立自主能力迅速增强并彼此加强了合作,发展新型关系,所以美国“逆转为少数派”。问题4涉及材料3和材料5。根据材料3,中国是大国关系调整中的一个主角,说明中国是大国关系深刻调整和多极化进程的推动力量之一。材料5主要讲述了中国在处理国际政治和经济问题中的作用。对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的立场和态度,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重要力量;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处理,表示中国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稳定力量。  【命题探究】  1997年-1998年是中、美、俄、欧、日等大国首脑会晤频繁、大国各种名目的伙伴关系提出的时期。亚洲虽然发生了金融危机,但第二届欧亚首脑会议如期举行。围绕处理东亚金融危机,美国同日本、东亚国家存在重大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亚洲国家的反美倾向滋长。这一切都表明,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在亚洲危机中发挥了稳定作用。在世界格局转变之时,成为积极参与者,发挥了令世人瞩目的作用。该材料题所选用的材料,除材料1外,都是从1997年底至1998年初中外报章上摘抄的。从中考生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材料分析题同近两年来国际经济政治中的重大问题的关系。  2(2003年考研第37题,选做题Ⅰ):传统学派认为,单极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美国任何轻微的违规之举都有可能引发危险的动荡。我认为情况正好相反: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比较大的危险是美国的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及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摘自【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0年  评析上述材料提出的观点及其实质并论述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答案要点】上述材料提出的“单极稳定论”,主张建立由美国“约束和管理”世界的单极格局。其实质是为美国独霸世界提供理论支持。一、因主导的单极世界违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常常使世界不得安宁,严重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不利一地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相反,多极世界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符合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主张多极化的国家和地区集团力量在增强;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个从心,也遭到越来越多的反对。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曲折的、长期发展的过程。美国谋取求世界霸权的图谋给多极化进程增添了障碍;冷战思维、南北差距、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多种因素也会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世界多极化进程会充满矛盾与斗争。  【考点点拨】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实际上是要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为什么说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为什么说美国领导的单极世界不可能建立?这些内容在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第二节“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部分。在历年考研材料题中,该题是考点比较集中的一次。  【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体现的观点是支持美国独霸世界的。认为美国独霸世界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材料还认为美国有能力建立单极世界,认为当今世界体系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国有义务对这一体系进行管理,即美国独霸世界是美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材料还反对了认为单极世界不稳定,不利于世界和平的观点。了解材料中的主要论点,那么对材料中观点的实质就很容易回答了。材料分析题所提问题的比较后部分“论述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实际上是一个论述题。联系材料小的观点,可以将这个论述题改为:“为什么说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建立单极世界格局是不可能的?”整个材料分析题也可以简化为一个辨析题:单极世界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多极世界是不稳定的,不利于和平的,也是难以持久的。  【命题探究】2003年是考研政治命题作出重大调整,文理政治理论试卷合一的第一年。由于理工科考生在大学期间没有系统学习“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因此文理合卷对他们来说有难度。2003年试卷在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部分内容时,总体上看降低了难度。预计2004年考研政治理论试卷仍将遵循这一模式:难度有限,材料简单。  Ⅵ本章内容强化训练  (一)辨析题(每题5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91年底苏联解体前,世界政治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也称为雅尔塔体制。  【答案要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世界格局是美苏两极格局。这一格局以雅尔塔体制为基础,也即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战后世界秩序。通过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首脑会议,大国比较终对影响战后世界政治的重大问题达成协议。这些影响战后世界政治的大国首脑会议达成的协议即为雅尔塔体制。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就建立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雅尔塔体制是建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础,不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经过战后美苏冷战对立,美苏分别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军事集团和政治、经济体系,世界出现了两大阵营对抗的格局,标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为了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走向解体。1947年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1948年南斯拉夫事件,1949年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集团,波兰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等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  【答案要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苏联对外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和侵略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在苏联的支持和帮助下,东欧、亚洲许多国家人民民主革命取得成功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对立和50年代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形势下,苏联组织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建立华沙条约集团,建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符合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利益的。新生的欧洲、亚洲社会主义国家为维护自身主权、安全,防止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军事威胁,维护社会主义政权以及恢复和发展经济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加强团结与合作,迫切需要苏联给予援助和帮助。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加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同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签订各种双边、多边的经济、政治、军事条约,建立军事联盟和同盟,对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巨大援助,对巩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防止敌对势力复辟,应付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恢复和发展经济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对战初期至50年代中期苏联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政策应该积极评价,总体肯定。当然,这一时期,苏联在处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也犯有大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错误。如斯大林错误地处理了南斯拉夫问题,在同社会主义国家开展经济、政治、军事合作时不注意尊重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存在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政的倾向。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的大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发展到了霸权主义。苏联对外政策谋求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为实现美苏共同主宰世界的目的,苏联加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导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正常,矛盾激化,事件不断。20世纪50年代后期,波兰、匈牙利事件爆发,中苏、苏阿(尔巴利亚)关系紧张,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等。正是由于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因此,波兰匈牙利事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等是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1948年南斯拉夫事件是苏联大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1947年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1949年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集团等是社会主义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共同需要,对保证社会主义的主权、安全,恢复和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反对美国的战争和侵略政策,支持民族解放运动都具有积极意义。  3.1989年-1991年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后,经历10年的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期,新的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答案要点】: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当前这一过渡时期尚未结束,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还没有建立,多极化仍然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这次世界政治格局转换不同于以往格局转换,它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没有爆发战争,除苏联解体外,其他力量之间的对比没有发生急剧变化,也不可能立即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绘制政治地图。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美国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但实力和地位相对下降,无力建立单极世界。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单边主义”受到了包括西欧、日本等传统盟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反对。西欧、日本经济实力较强,但政治、军事实力有限,当前还难以成为独立一极。中国要成为独立一极有赖于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俄罗斯有成为独立一极的潜力和雄心,但目前处境仍然困难。因此,要形成新的稳定的多极格局还有待世界战略力量对比的进一步发展。加上还有些不确定因素,这就决定新旧格局交替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较长的过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大国根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安排世界秩序、结成军事联盟,重新塑造世界格局的过程。  【答案要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长远目标的确是塑造世界格局,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大国利益的比较优化。但是由于国际关系的变化和世界战略力量对比的改变,当前大国关系的调整主要地不是着眼于划分势力范围,安排世界秩序,因为第一,由于此次世界格局转换的特点决定世界格局转换是一个渐进的、较长时期,因此大国不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等大国通过召开国际会议,划分势力范围,塑造世界格局那样,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大国妥协和关系调整建立新的世界格局,而是要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大国实力竞争、改变世界战略力量对比来塑造新的世界格局。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主要目标是寻求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环境,积极迎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谋求成为世界新格局中的一支力量的大国都清楚,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在世界新格局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提高和发展的情况。哪个大国在世界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内设法增强、提高了自身的综合国力,那个国家就将在世界新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第二,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格局的塑造不可能再走19世纪、20世纪的老路,即由少数大国、强国划分世界、安排世界秩序,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一百多个国家赢得了解放和独立,深刻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在塑造世界新格局中,大国和强国受到各种限制和制约,不可能再由少数国家安排世界秩序。建立世界新格局和秩序,只能通过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来实现。大国、强国通过划分势力范围、安排世界秩序、建立军事联盟等方式是一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做法,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内的有识之士都反对这种做法,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世界格局不仅不是新的世界格局,而且不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等国主张建立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尊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意愿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反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强调天下事由天下的国家和人民来管理。  另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不同于以往大国关系的调整,它具有新的特征和特点,如当前大国之间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战略关系”同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是完全不同的。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集团关系以军事合作为基础,共同对付第三国,而现在这种新型的大国关系则具有不以军事合作为基础,侧重于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环保、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共同合作需要;不针对第三国,不妨碍同第三国发展关系;不结盟、不搞对抗等特点。因此,大国关系的这种重大调整,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5.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答案要点】:所谓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理论基础是把国际政治的比较终目的视为追求权力,即一个国家支配、控制别国的能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的少数大国、强国在世界一个地区称王称霸,通过军事征服建立地区帝国,是早期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资本主义社会自从来到人间就处处显示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殖民地时期的殖民主义行径、帝国主义时期的帝国主义行径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比较突出的表现。由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思维和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泛滥,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和强国划分、争夺世界,导致世界战争不断,甚至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来自发达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强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害地区和平,是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威胁。美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则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邓小平曾经指出,只要美苏不打,世界大战就打不起来。冷战结束后,苏联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虽然消失了,但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则得到了发展。它们是威胁当前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当前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要表现是:谋求在世界范围内由个别或少数国家一统天下;自诩本国社会制度比较优越,本国的价值观比较正确,强迫别国接受和照搬它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违反普遍的国际关系准则,寻找种种借口、理由,任意干涉他国内政;鼓吹“美国例外”论,在国际事务中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更加重视采用经济制裁这一手段,达到政治目的;在国际关系中更加崇尚武力和武力威胁。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和恶性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动荡不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的严重挑战。  6.国际政治的比较终目的是追求权力,即一个国家控制别国的能力。  【答案要点】:这是强权政治的理论,是霸权主义政策的理论基础。奉行这种理论必然导致以强凌弱,侵犯别国主权。因此应该予以反对。我们主张在国际政治中应该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材料题(每题10分)  1.以下是关于美苏、美俄关系调整、变化的材料  材料1  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将继续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所准许移交或提供的防御物品、防御服务以及防御情报供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将继续对美利坚合众国的防御及其加强作出贡献,并尽其力所能及提供一切物品、服务、设备或情报。摘自1942年6月签订的《美苏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仅次于迅速结束战争的重要性,就是三国政府一致认为在战争结束后期间内继续目前在进行战争时的紧密协力和合作,对于它们本身的国家利益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利益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和平并充分促进各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福利。摘自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会议公报》  材料2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余深信——而余今日仍深信——美国设不愿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以争取世界持久和平并加以保持,则世界持久和平毫无希望。当时余认为——今日余更深知——吾人必须以行动作吾人言辞之后盾。约二十五年前,吾人曾协作保全吾人之自由,但吾人未能组织一种使后代能自由生活之世界。此种机会现又已临,无人能担保再有第三次机会。目下数百万美国青年为保卫祖国,为永久保持美国理想,正在离家千里之外作战,且须继续从事无数艰苦战斗。吾人对此次世界大战中外交政策之一切考虑,均须为此一事实所左右。摘自1944年10月罗斯福总统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的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材料3  吾人只需一观地图,即可明了希腊国家生存与完整极为重要,希腊若果沦入少数武装分子控制之下,则对于其邻国土耳其,势将发生严重之直接影响。但希腊一消失独立国家之地位,则欧洲各国均将蒙受重大之影响。自由制度之摧毁,独立之丧失不仅对彼等有所危害,对整个世界而言亦复如是。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吾人苟不能援助希土两国,则其影响之深远,将不仅限于东方,且将波及西方。极权政权之种子,受困苦与缺乏之培养。此等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之希望消失时,极权政权之种子即达完全成熟时期。世界各地自由民族均期望吾人之支持,以维持彼等之自由。吾人若畏缩不前,则吾人可能危害世界之和平而必然将危害吾人本身之福利。因世界大局之迅速推进,使重大责任加于吾人之身。摘自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上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演说政策设计人员认为,共产党的活动不是西欧出现困难的根源。他们相信,目前的危机主要是战争对西欧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引起的,也是物资消耗殆尽和士气极其低落所造成的。由于欧洲大陆被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形势更加恶化,而且难以补救。政策设计人员认识到,共产党人正在利用欧洲危机,如果他们进一步得逞,美国的安全将会面临严重威胁。摘自1947年5月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  材料4  我们正在达到新的战略关系的水平。俄罗斯和美国互相把对方视为敌人或者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是伙伴,将为推进稳定、安全、经济一体化,为联合对抗全球威胁和促进地区冲突的解决而合作。摘自2002年5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俄美新的战略关系联合宣言》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对比材料1、材料3,结合材料2,说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发生了何种变化,并说出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5分)  (2)对比材料3、材料4,指出美国同俄罗斯(苏联)的关系又有了何种变化,并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理由。(3分)  (3)对比材料1、材料4,说明美俄(苏)关系的不同,并指出其原因。(2分)  【参考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是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相互支援和协助(1分);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苏正式成为对手和敌人(1分)。产生这一关系变化的原因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法西斯主义被击败,美苏在战争期间进行战略合作的重大基础消失(1分)。由于两国意识形态和战略利益矛盾不可调和,美苏比较终由盟友成为对手和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严重冲击了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1分)。美国感觉到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对它战后称霸世界构成威胁(1分),因此提出杜鲁门主义,试图通过武力遏制和政治冷战、经济封锁、意识形态渗透等多种手段削弱社会主义、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维护资本主义的世界统治和实现美国的世界霸权。  (2)材料4表明,美国和前苏联的主要继承国俄罗斯已经不再是对手和敌人,而是战略伙伴。(1分)导致俄(苏)美关系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苏联已经解体,冷战已经结束,俄罗斯不仅放弃了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政策,而且俄罗斯目前国力严重下降,已经失去了问鼎世界霸权的实力。(1分)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强调发展经济优先。发展经济需要美国和西方的市场、资金和其他援助。美国也需要俄罗斯的市场、资源和在政治上协作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总之,在两极格局崩溃,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国际环境下,美国和俄罗斯对对方互有需要,是俄美改善关系的根本原因。(1分)  (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苏关系和当前的俄美关系根本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抛弃意识形态分歧,联合抵抗法西斯侵略,它们是军事同盟、政治结盟关系,共同反对第三国。当前美俄关系不是军事同盟和政治结盟关系,不针对第三国。(1分)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国际形势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使美苏都感觉到法西斯的猖狂进攻是它们国家安全和根本利益的威胁。它们只有走结盟之路,才能维护自身利益。当前世界,冷战已经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美俄不再面临重大的安全威胁。发展俄美战略伙伴关系,但不结盟,比较能维护双方的国家利益。(1分)  2.以下是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材料,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  材料1  “9·11”事件发生后不久,日本就向美国表示无条件地全面支持全球反恐怖战争。日本急于抢在其他国家前面对激进的嫌疑犯采取果断行动,立即冻结了据称与本拉丹和“基地”组织有牵连的组织的资产。东京还任命了一位反恐怖大使,专门负责协调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外交因应措施,……。19日日本首相宣布了支持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7点措施。10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反对恐怖主义的新法案。事实上,比较近通过的这些法案彻底背离了日本战后的和平主义宪法和防御政策。跟北约成员国德国不同,时隔五十多年,日本军队的作用至今仍是亚太地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韩国声称日本对反恐怖斗争的响应“急躁冒进”,中国和朝鲜则预见,日本武装部队的军事扩张、而且是跟美国齐心协力的军事扩张将“直接威胁”它们的

本页标签:

推荐阅读

全国成绩查询入口02-09 1059
全国成绩查询入口02-09 417
全国成绩查询入口02-09 356
全国成绩查询入口02-09 1123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