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这两名中山大学女研究生,参军了
9月25日起,来自广州的47名女兵将陆续启程奔赴祖国各地,开启军旅生涯。记者从市征兵办获悉,今年下半年新入伍女兵中,不乏高学历青年,其中包括研究生毕业生和在校生。在女兵启程前夕,让我们一起聆听她们参军入伍背后的故事。
马瑞:从一名“公卫人”到空军新兵
26岁的马瑞是此次广州新入伍女兵中唯一的一名在职人员。今年夏天,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她就职于花都区疾控中心。
今年广州“0427”疫情发生时,马瑞还是一名研究生毕业班学生。作为一名“准公卫人”,她和同学们一起主动请缨成为中山大学广州市抗疫流调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前往白云区流调中心支援流调溯源工作。刚迈进酒店一楼会议厅时,她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灯火通明的大厅里,众多“公卫人”分组“包干”,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那里就像一个‘战场’,大家通宵工作,连续作战,一些流调队员更辛苦要随时准备出动。”
马瑞说,她被分到信息组负责更新统计重点场所,另一部分同学负责拨打流调电话。“整个人就像绷紧的弦一样,直到一起病例的密接、次密接、重点场所完成甄别、管控到位,一整条链全部落地后,我们心里才稍稍松了口气。”这段支援流调的经历令她难忘,一份写有“同舟共济 抗击疫情”的感谢状也让她对“守护”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虽然辛苦,但很值得。”
今年7月,毕业前夕,马瑞在学校食堂门口看到了征兵海报。“今年研究生的参军年龄放宽到了26岁,这唤醒了我儿时的梦想,当天就登录全国征兵网报了名。当时,我参加了花都区疾控中心的笔试和面试,但还没出结果。”马瑞说,“我的姥爷当过兵,曾经参与过森林火灾救援工作。对于我报名应征的决定,全家人都挺支持。”
体格检查、政治考核、综合素质考评……马瑞凭借过硬的文化成绩和出色表现,一路“过关斩将”。9月15日,她如愿接到了役前教育训练通知,军旅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能圆这个梦真的很不容易。”马瑞感慨地说,“不久前单位组织的欢送仪式上,大家都让我安心去部队,花都疾控永远是我坚强的后盾和温暖的港湾。”
即将奔赴空军某部服役的她,将成为祖国蓝天的守护者。“年龄偏大是压力,更是努力训练的动力。”马瑞坚信,经过军营大熔炉的淬炼,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都会更加勇敢、坚定。
赵子晶:烈士后人接过先辈的钢枪
中山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业研二学生赵子晶刚满23周岁,她的应征报名路可谓“一波三折”。“我出生在河北邢台一个普通家庭,太爷爷赵秋成是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烈士。他的英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也让我们从小就种下了从军报国的种子。”赵子晶说,她有两位表哥都先后参军。每每听表哥讲起军营的生活时,她都无比憧憬自己也可以穿上军装,和战友们一起训练、学习。
高考完的那个夏天,她收到和录取通知书一同寄来的征兵宣传手册时便心头一热,但由于视力原因没能及时报名。大三那年,她接受了视力矫正手术,为参军入伍做准备。
“本科毕业后,我顺利保研,本想在完成硕士学位后参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业优势在部队发光发热。”赵子晶说,今年,她看到广州市的征兵宣传片中那一身戎装在阳光下流血流汗、闪闪发光的军人们,再看着学校武装部征兵宣传中韦慧晓师姐、张腾跃师兄等的先进事迹,她心中追梦军营的热血被再次点燃。
连日来的准军事化生活让赵子晶对未来的军营生活更有信心。“军人就要有军人的样子,大家度过适应期就好。”她说,这段时间她的作息、饮食都更加健康规律,时间观念也更强,“告别了在校园里的散漫、拖拉,在这里我们是一个集体,一切行动听指挥。”
如愿成为陆军某集团军的一名新兵,赵子晶开心不已。但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奔赴军营之前没能回邢台临城县烈士陵园缅怀太爷爷。“在我们家,每年清明和9月30日前后都会去陵园祭扫。这次集训前,我和爸爸视频电话中还说起了这事。”赵子晶说,“如今能穿上这身军装是我的光荣,刻苦训练、扎根军营是我的目标。等将来有假期了,我一定要去烈士陵园祭扫。”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陈美、雷蕾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邱伟荣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凤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