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考研网 > 考研问答 > 正文

男研究生广州,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谢佳星:相信努力就有收获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谢佳星:相信努力就有收获作者: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谢佳星在收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青年医师工作委员的邀请后一直没有动笔,是因为觉得自己实在是同辈中的落后分子

男研究生广州,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谢佳星:相信努力就有收获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谢佳星:相信努力就有收获

作者: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谢佳星

在收到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青年医师工作委员的邀请后一直没有动笔,是因为觉得自己实在是同辈中的落后分子,自觉天资平平,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分享。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个人感觉只是一个默默耕耘的普通人,如果说我有什么不同,就是记住母亲的教导:做事要踏实。

谢佳星

扎实学习,默默耕耘

我的小学、中学就读学校均非当地的重点学校,成绩也只是中上水平,大学至研究生在三四 线城市的不知名医学院校,但却记住了老师们的淳淳教诲:扎扎实实地学习,做一个基本功扎实 的临床医师。因此实习期间不敢因考研而影响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们才知道我考研,很惊讶于 我在准备考研的同时还进行临床实习工作。

毕业后工作单位也在三四线城市三甲医院,但医疗科研水平仍很落后,医生短缺,长期三天一个夜班,该院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由医生负责所有患者抽血、尿管操作的医院之一。

当时刚进科工作的忐忑不安现在还记忆犹新,第一次值班就遇到抢救,患者需要急查生化、血常规、插尿管等,护士淡定地说:“我们医院所有抽血, 从写验单、贴标签、抽血到配送,均是医生负责,而负责男患者插尿管的也是医生。”虽然我实习期间积极参与抽血、插尿管的学习,但仍然是一头大汗, 回想起来却发现是难得的学习机会。

幸运的是同时遇到了信息爆炸的大时代,有幸担任了丁香园医学论坛呼吸内科板块的版主,开始接触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发现基层医院患者很多, 对患者的管理却比较粗放,经过两年白天上班、夜间学习的满负荷努力,2006 年很幸运地考到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师从钟南山院士和赖克方教授,开始了个人新的篇章。

好奇心让我不停思考和探索

刚进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印象可用一句话来形容:刘姥姥进大观园。 给我带来观念冲击的不只是呼研所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更是导师们对科研的那种求真和探索精神。回顾自己的临床与科研历程,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共同的动力驱动着我,那就是好奇心,即基于临床实践发现现象后就不停地思考和探索。

博士期间,因为研究变应性鼻炎与哮喘的小鼠模型,就去探索小鼠的鼻气道阻力检测方法,得到了 BUXCO 公司工程师的帮助下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发表了论文(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2009; 151(3):262-264)。源于小时候养猫的经历,发现猫很难像人一样经口呼吸,就对小鼠进行了相应的实验,探索小鼠堵塞上气道后的呼吸生理改变(Respiratory Physiology & Neurobiology. 2015;205:37-41)。博士期间关于上、下气道变应性气道炎症的论文摘要获得了2009年欧洲呼吸学会金奖奖学金,获得去维也纳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并发表相关论文(Allergy, Asthma & Immunology Research. 2015 Jan;7(1):76-82)。在临床轮转期间遇到间质性肺疾病病人合并肺栓塞,就总结了相关论文(Heart Lung Circ. 2014;23(8):778-85)。

也许是因为个人对呼吸专业各个方向的广泛兴趣,近十年来除了个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一项,还参与了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参与了多个临床研究,如慢阻肺(广州 COPD 急性加重的开放性,纵向研究)、哮喘队列研究(C-BIOPRED 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参与SCI论文29篇。参编3部专著的编写。

定下哮喘这个专业方向后,师从张清玲教授、李靖教授、赖克方教授,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哮喘患者,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理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

在张清玲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聚类分析,在JACI in prac发表了哮喘急性加重表型的研究(Asthma Phenotypes Defined From Parameters Obtained During Recovery From a Hospital Treated Exacerbation);

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喘息病例,由此进行探索并诊断了多例“声带功能障碍”,并写入《喘息样发作疾病鉴别诊断》一书;

发现了各种嗜酸粒细胞增高的病例,但却被很多临床医生忽略,与张清玲教授、赖克方教授讨论后收集整理相关病例,在BMC Pulm Med 发表了 Cough in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同时完成了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疑难病例系列——《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鉴 别诊断》的编写工作(本人为第一主编),即将出版,也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中国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治规范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华 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41(7) : 514-521)的制定,目前正参与“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肺疾病诊疗专家共识”的制定。

同时也在张清玲教授的指导下,获得了欧洲呼吸学会长期奖学金,得以赴英国国家心肺疾病研究所师从Kian Fan Chung 教授。Kian Fan Chung 教授直接把我带入了欧洲重症哮喘的研究邻域中,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我有幸作为广东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除夕夜飞抵武汉,进入疫情严重的武汉市汉口医院,在本人第一次值班前已经先行两次进入隔离病区详细了解情况,迅速多方筹集154台制氧机、储氧面罩、3M 电子听诊器等关键物资,因地制宜地收集全队专家集体智慧制定了多通道多方式加强氧疗的《汉口医院氧疗指引》,并通过PPT和视频等方式在全院推广,作为专家组成员同时负责医院呼吸1~5病区的日常会诊和急会诊工作,并及时在“呼吸界”发表了《新冠医案-HFNC可能比NIV更适合用于COVID-19导致的低氧血症》《新冠大流行下的氧供与氧疗-武汉的经验和思考》等文章,在武汉工作 59 天,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与很多同辈人相比,我深知自己远远落后,刚刚获得硕士研究生资格,仍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也没有绚目的成绩,只是每天在认真地工作生活,细心留意各种临床遇到的问题,想方设法地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基于临床实践去做科研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总结和做一点点探索, 带好一批批的实习生和进修医生。

在做临床、科研和教学这条道上,也会一直坚持下去。

本页标签:

推荐阅读

25考研预估人数
综合05-09 536
b类研究生有用吗
综合05-09 899
ui设计研究生课程
综合05-09 553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