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水硕”的尴尬处境:私企国企不再高看,事业单位也拒绝录取
学历既代表着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也是大多数人求职的敲门砖。它就像一张通行证,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不代表能力一定出众,但在更大概率上可以保证人才的筛选。
可不得不说,国内学生的压力真是太大了,现在不管高考还是研究生考试,内卷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上个时期。
考研竞争越发激烈,留学读研成为新趋势
高校生的考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生们对就业形势的期望。近几年的大环境,很多人会感同身受,千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属实,是“老大难”。
考研的热度从来没像现在这么高。同样的学习水平,放在五年前可能进入一所很理想的院校,而换成现在或许能调剂已经不错。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同学和老师也在思考,到底如何缓解内卷的问题。可思来想去,似乎也就一种办法,那就是出国留学。
国外录取研究生的模式跟国内有较大差别,再加上这两年国际流动有所减少,不少国家会继续降低标准来吸纳中国留学生。
还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国外硕士学制更短,存在一年和两年的类型。这意味着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然而他们毕业后,却可能发现自己在国内的认可度令人堪忧。
“水硕”的尴尬处境:私企国企不再高看,事业单位也拒绝
国内高校的学硕研究生是三年,而专硕也从之前的两年开始,逐渐改为2.5至3年的形式。相比之下,国外硕士学制就被很多人当成了混文凭的速成班。
所以后来有了“海外水硕”这个称呼,其实是对国外两年制以下的研究生含金量的质疑;意思是学历的水分较大。
且不说这种评价是否属实,但留学归来的硕士,除非是名校,不然在国内的求职处境确实有些尴尬。有位同学目前还在读研期间,并提前了解国内的招聘。
他却发现,某知名国企在招录应届生时,提出不接受两年制以下国外研究生学历。本以为自己花着较贵的学习成本能换来光环加深,想不到竟被指名排除。
如果你以为这是因为国企向来不缺人才,高高在上,那就误解了。包括在民企、小型私企里,留学归来的毕业生也不像以前带着那么多光环了。
例如,比亚迪也曾有类似的招聘门槛,在一些技术岗位拒绝“水硕”。这是因为体制外更加侧重员工的真实能力和工作效率,学历只是门槛,是次要的。
纵使有看起来高端洋气的“洋学历”,很多用人单位也不会因此而特意增加工资待遇。其实这也比较能理解,因为企业看的是产出,而不是你的出处。
不过,连事业单位招考时也提出限制,就更让人深思了。之前,上海某区的事业单位招聘中就明文指出,一年制的国外硕士学历不可报名。
这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很多国内的毕业生和家长表示支持,认为选拔人才不能因为有留学背景就开绿色通道。有些人就是因为在国内考不上研究生才去留学,水平差距可见一斑。
但许多留学生也表示,这样讲话外行,难道国内的研究生含金量一定更高吗?读研时间太长,其中有多少是浪费精力呢?
“水硕”毕业生的含金量真的低吗?留学生表示委屈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留在国内的学生和家长提及留学,似乎首先想到的就是成绩普通,逃避内卷的类型。
确实,国外也有一部分院校,只是想通过招录中国留学生获得学费,实际的教学水平很一般。这让人不得不承认,某些海归确实只是因为家境优越才走这个捷径。
但是,如果因为这一部分含水量大的学历,而全盘否定国外的留学生,就显得很片面了。在很多外行的眼中,好像拿学制作为判断的最主要标准。
可是,一年制、两年制硕士真的就不如国内的三年制吗?有留学生坦言,海外读研虽然看似时间短,实际上学习任务非常重,几乎很难有清闲的时间。
再加上有些同学家庭条件远不是外界想象中那么好,他们需要一面保证自己的学习进度,一面靠打零工维持生活。这跟他们儿童时期的轻松生活状态差距很大。
海外的正规高校是宽进严出的模式,别看申请可能不及考研那么严格,可是想要拿到学位绝对不是混日子就行。希望外界可以做更多了解,再来评价。
话题:你认为什么样叫水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