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答
有博士经历並有发表过文章的学人都清楚。
发表文章數量多寡与博士期间所获得学术成就不是正相关,只是部分关联而巳。
博士期间能发表一、二篇在CNS已是幸运。鄙人曾在20年前,询问过耶鲁哈佛医学领域博士生要有几篇文章才获得学位,基本上4篇Cancer Research就可以顺风顺水地通过学位了。
记得前几年媒体有报道过江西二流的井岗山大学一位教员发表在Sci《层析学》杂志达到了震世骇俗的天文数字。
应该说搞电生理似乎比搞生化的发文章更容易更快些,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位美籍华裔生理学家(张明觉??)访问北京中关村时直言,他每年发文章不能少于15篇。
换成搞生化分子生物学领域学者累死累活也绝对不可能。君不见\"一图多用”不端,好多撤稿来自这一领域的小混混,说明收集实验数据委实真不容易?!
故华西博士在读期间发表40多篇,沒有值得大惊小叫的。与井岗山大学同仁比较,没有任何统计学上的重大意义,就发表文章篇数而言也不占上风。
关键是学术价值有多大,才是更重要的。
至于看官,您就餐时,想喝一大锅清汤呢?抑或吃一碗干饭? ----- 悉听尊便!!!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海蛮牛发布
很难做到,正常硕博连读要5~6年,如果这个人发了40多篇,那么意味着每年发7篇左右,不知道他发的是什么样的文章,中文核心?还是sci,一区?二区?三区?第一作者还是共同作者,要区分来看,不要看数量,有的共同作者只是挂个名而已。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毕业时手里有10篇文章已经很了不起了。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好奇心的汪星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