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答
谢邀。
不是感觉是这样的,而是事实就是如此。在一些大学里面,有一些学生是从大一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考研。
考研低龄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一些二本、三本院校里面,这种情况更加突出。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来自于现实的压力。
很多人对下面这个场景都比较熟悉。
在上初中的时候,有的老师会告诉你,等你考上重点高中,就轻松了。
等你考上了重点高中,高中的老师又告诉你,等你们考上大学就轻松了。
但当高考结束之后,还没有轻松几天,接下来就要开始填报志愿,在填报志愿时,选择哪个学校?选择哪个专业?以及选择哪个城市?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到你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每年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时,很多学生都会说:“填志愿真纠结,要是高考成绩高一点就好了。”
正是因为高考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所以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或者是因为志愿填报失误,而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处境?
虽然现在整个社会的观念越来越多元化,但工大学毕业生能选择的道路并不是很多,在毕业的时候,你要么选择考研,要么选择就业,要么选择出国留学。
而出国留学对于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如果不能选择出国留学,那么就只能选择升学或就业。
而对于二本、三本院校的毕业生来说,除非是你的能力特别强,或者家里有关系,不然在毕业的时候,想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其实难度是非常大的。
也就是说,虽然所有的人都会告诉你,条条道路通罗马,高考不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你要么选择走考研这条捷径,你要么和211 、985院校的学生同台竞争,选择去找工作。
本来双非院校的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非常大,再加上最近几年就业形势不太好,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纷纷加入到考研大军当中。
第二,来自激烈的考研竞争的压力。
最近几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越来越多,但研究生的招生人数,特别是211、985院校全日制统考研究生招生人数,却没有显著的增加,这就会直接导致名校的热门专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考研难度越来越大。
比如,2017年时,某个财经院校的金融专业硕士的报录比达到了30:1。
并且在当前的研究生招生模式下,考研的初试成绩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是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你的初始成绩只有达到了,院校划定的复试分数线,那么才能够参加复试。
所有的院校都是以综合成绩作为录取依据。而综合成绩,是按照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加权平均之后,计算得到的。大部分学校是初试成绩占50%,复试成绩也占50%,但也有一小部分学校,初始成绩占的比重更高。
在这样的录取模式下,对于双非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想顺利的考上211 、985院校,那么,最佳的策略就是,让自己的初始成绩越高越好。
而要想让自己在初试中取得好成绩,要么是延长复习时间,要么是提高复习效率。
再加上,最近几年研究生招生中,部分985院校的保研的比率越来越高。
有一部分双一流院校的保研率达到了30%以上。
比如2018年是北京大学的保险率,保守估算是53.4%;中国科技大学的保研率,保守估计是34.25%;复旦大学的保研率是29.52%。
双一流院校的保研率越来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通考的招生人数。
第三,缺乏灵活性的本科教育。
有不少学生,在大一的时候,还觉得在大学里面一定要学点真本领,不然就对不起自己,但经过一学期学习之后,就会发觉大学的课程也不过如此,很多老师上课也是随便应付。
因此,很多学生的想法是,既然跟着老师学不到东西,自己又不能随意的换专业,随意的选择自己想学的课程,那么,还不如尽早的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比如选择考研,再比如选择考一些有含金量的证书。
很多学生也知道,上大学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考研,大学里面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事情,值得自己去做,但是在一些二本三本院校里面,一些学生觉得,与其参加一些没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听一些没有营养的专业课,还不如把重心放在考研上,等自己考上了好学校的研究生,再把之前落下的弥补过来。
我是“升学与考试”---分享学习方法,关注教育时事,指导升学规划。期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星慕笙发布
作为应届生考研成功的过来人,我觉得,从大一开始准备考研,有点太夸张了,根本没有必要,如果有这样的同学,那也是凤毛麟角。
举个例子
我上大学时,班里有几个同学是调剂的学校或专业。大一刚开学时跟同学聊天,有几位同学说大学的目标就是考研,因为高考发挥不好,没考上理想的学校。不过不幸的是,这几个同学都是一时的热情,开学一段时间后大家玩熟了,也体会到了大学生活的悠闲自在后,便把考研这个初衷抛到了九霄云外,泡网吧、玩乐,活的那叫一个潇洒。大四时,那几个从大一就喊着要考研的同学有的压根就没考研,考了的也没考上。反倒是我们这几个直到大三才坚定信心要考研的,考出了不错的成绩。
我的结论是,大一准备考研完全没必要,即使你要考的是985院校。
一、刚进大一时,你对未来奋斗的目标可能并不够明确和清晰。
3年高中紧张的学习过后,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多数大一新生对于大学生活是陌生的,不知道怎样计划4年的学习生活,因为大学生活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在4年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并发掘出自身存在的以前无从知晓的潜能。因此,大一新生的立志,可能会存在一些盲目和误区,因为未来并不是那么清晰可见,兴趣所在也完全可能会转移,比如说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最热爱的,比如说除了学习专业课自己还有更擅长发挥的专长。
二、进入大学,就应该充分享受大学生活,提升综合素质。
4年的大学时光,不应该是高中3年的复刻和延续。大学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心只知道学习,那就很容易成为一个只会学习的书呆子。进入大学就相当于迈入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应该为未来走向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会与人沟通交往,提高情商,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打工实习等,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开拓眼界和视野。否则,大学毕业后很难融入社会,那时便真能体会到“读书无用”了。
三、
考研复习有一年甚至半年时间足矣。
大学的前两年,学习的基本都是专业基础知识,如果未来打算考研,那么只要学习过程中不要太过放松,将高数、英语等基础课程打好打牢,不要为未来的考研复习埋下太多坑即可,完全没有必要从大一就像大三备考那么拼命,因为大学前两年里值得做的事情远不只学习这一件事。考研复习讲究的是效率,而不是一味的比拼时间的长度。在基础比较扎实的情况下,大三考研的复习就会变得轻松许多,最多一年的复习时间完全足够了。我当时考研的正式复习时间只有5个月左右,考研成绩接近400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固然没错,但学习不是唯一要做的事情。发挥兴趣特长,锻炼性格短板,提升综合素质,最后再考上心仪的研究生,那么,这4年的大学生活你就是完美的!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海叔教育堂发布
感觉有点早啊,一是过早牵扯对本科知识的掌握,考研成功与否本科阶段的知识点都不应该忽视。二是把握记忆和理解的规律性,过早准备有时会重复下功夫。三是可以做一定规划,通过有考研经历的师兄师姐了解些程序性的东西,集中备考心中不慌。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东山芝兰发布
考研到985很难,高校的保研率越来越高,考研的学生还越来越多,大家还都有一个名校梦,非名校不考,这就造成了学生扎堆报考名校,肉少狼多,加大了难度,往后会越来越难。
但是从大一就开始准备太夸张了,战线拉的太长会导致后期乏力,学不进去,冲刺的时候时间那么宝贵,学不进去是很恐怖的,建议半年到一年为好,那些两三个月上名校的经验贴建议看完忘了就好,不适用于大多数人。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网友阿怀发布
会很难。特别是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以及推免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考研这场硬战会越来越难打。作为一个参加过19考研的人想说,千万不要松懈。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小熊语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