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考研网 > 考研问答 > 正文

农村出身的孩子有没有必要读研究生和博士?

热门问答感谢邀请这个要看各人的家庭条件,当然,也要看孩子的个人想法。有个高学历当然好,但是,如果你家庭条件不好,我个人认为,还是早点工作好。这样也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早点出来工作。我

热门问答

感谢邀请

这个要看各人的家庭条件,当然,也要看孩子的个人想法。有个高学历当然好,但是,如果你家庭条件不好,我个人认为,还是早点工作好。这样也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早点出来工作。我孩子是文科生,中等985大学读,我没支持他读研,孩子毕业前考上体制内工作了!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落叶的声音发布

先说个例子。

我一个朋友,夫妻都是体制内工作,加起来年薪超过五十万。但这几年就愁着,因为,女儿今年三十多了,还在读博士,而且,迟迟不能毕业,不能谈恋爱结婚,你说急人不急人?

所以我不太支持普通家庭的孩子读博士,如果大学毕业能上班,硕士也没必要读。

听我儿子说,他们当年本科毕业,班上三十个同学,有不到十个找到工作,是通过学校开招聘会找到的,都是很好的单位。没有签约单位的,只好选择读研。有意思的是,三年之后,一个读研的同学居然和儿子成了同事,居然需要儿子带着适应一段时间。这就是读研的代价。

还有一个同学,大学毕业签约了一个城市的港务局,不久后,又收到考研通过,他依然毁掉签约,据说还交了违约金。后来就读研读博,不知道什么原因博士迟迟不能毕业,圈内人士说,导师不让你毕业,得给他打工。

这样的博士能读吗?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扬州微笑的草发布

感谢提问:

人类学识教育工作应该扎根到生产劳动实践中去,要警惕教育工作唯高学历“马首是瞻”。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自然生命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对均衡稳定性的“生态食物链”。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自然造物主为每种自然生命准备了充足的餐食,为植物生命准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分+微矿物+阳光能量、为动物生命准备了琳琅满目的植物果实。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动物族群。那么,为什么说人类的科学研究应该扎根到生产劳动实践中去呢?

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植物蛋白质,人类开始驯化播种植物并形成了农业、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动物蛋白质,人类开始驯服圈养动物并形成了畜牧业和渔业、为了让自身的生活\u0026amp;劳动创造更称手,人类开始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并形成工业、为了享受生活\u0026amp;更好地战胜病痛,人类总结形成了辅助自身战胜疾病的医药业、为了更好地将文明社会生活经验代际延续下去,人类社会进化形成了自然生命体系中独一无二的教育业......主动劳动创造已经成为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家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领悟。文明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将特定现实物质的形态+性状+功用提炼汇集成抽象的符号+读音+寓意,从而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抽象社会生存经验集合,物质实体—\u0026gt;物质用途—\u0026gt;抽象字符【包括寓意+读音】—\u0026gt;文明成果。因此,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类社群进化形成了数千种系统性文明成果,为了将业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智慧世代传承下去,人类社会形成了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完备的群体生存技能传承体制——教育。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语言文字学、数学、物理、地理、化学、自然、政治、历史、医学、艺术、体育、音乐、美术、道德与法治、信息技术......现代学校教育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类已知社会文明形态,教书正可谓是育人的捷径,它借助相对规范统一的教学形式辅助孩子们更好地“站在巨人肩上成为巨人”。然而,被前人高度抽象汇集形成的书面学识却始终无法回避一个基本事实——脱离生产劳动实践一线。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植物必须主动从吸入水分+微矿物+阳光能量、动物必须主动寻找食物、人类很早就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然而,在现代优生优育大政引导下,绝大多数生活在城镇孩子们的脑海中根本没有劳动场境记忆,部分研究性学识教育更是只需写出华丽的论文、把导师哄开心了就可以顺利毕业。

2020年8月,习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希望广大理论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坚持“下田”搞研究、用毕生精力诠释了如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019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91.65万人,其中,博士生10.52万人,硕士生81.13万人;2020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0.66万人。其中,博士生11.60万人,硕士生99.05万人;2021年,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照此增长速度,研究生教育被普及或将指日可待。然而,学识教育取得骄人账面数据的同时却未能解开“钱学森之问”的谜团。

钱学森之问,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钱老又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人类一切主动劳动创造的核心动力只有一个——引领人类实现更加富足惬意的生活。然而,吃饱、穿暖、住好才是人类一切幸福生活的基点,这个基点又必须依靠劳动实践才能遇见收获。所以,人类学识教育工作应该扎根到生产劳动实践中去。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育邻人发布

农村出身的孩子和城市出身的孩子都享有读硕博的权利。为什么拿农村出身的孩子来讨论呢?难道农村出身的孩子比城市出身的孩子低人一等?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常常学发布

首先感觉读不读研究生和博士跟出身没有关系,跟家庭条件、自己意愿有关系。毕竟读书主要的还是你自己,如果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意愿,家里条件也不是太好,适合先就业的话,可能读研读博就不太适合了。毕竟读研读博需要时间太长,如果家庭负担较重需要你出来上班来分担的话就不是很合适了。

其次,如果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建议读下硕士研究生,毕竟随着高校扩招后,学历贬值太厉害,现在基本是本科一抓一大把,就业市场没有优势。而且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读研究生与本科有很大的不同。是眼界与认知的提升,也是知识的提升。

在如今的就业形势下,研究生相比本科在就业市场上还是有很大优势的。特别是你如果想要进高校,那就太有必要读研读博了。当然,如果你的目的是考公考编,那本科就足够。因为这些基本现在的条件都是本科,研究生进去可能就是定级不同,别的区别不大。所以如果你坚定信心考公考编,那确实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再去读研。

再者,其实要不要读研读博还得看你的专业,有些专业可能本科知识足够应对相关专业的工作,但是比如医学类等基本不读研究生就没有出路。

所以,综合下来说,要不要读研究生读博士,既要看你的家庭条件是否支撑,也要看你是否有继续读书的意愿,还要看你的专业有没有读下去的必要,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对未来的规划决定你有没有必要读下去。

以上内容由考研网友:计算机小趴菜发布

本页标签:

推荐阅读

25考研预估人数
综合05-09 536
b类研究生有用吗
综合05-09 899
ui设计研究生课程
综合05-09 553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