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冠军梁博因英文成绩不尽如人意未达到吉林艺术学院录取资格,但吉林艺术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破例录取梁博为本院研究生。
从吉林艺术学院向教育部申请破例录取梁博为本院研究生的姿态来看,他们可能一直以来比歌迷更关注梁博的考研成绩,并且在“危难时刻”尽快“出手相助”,如此一来,歌迷高兴了,而学院和梁博似乎也能各取所需。只是,这样的消息还能让“好声音”的成色一直保持下去吗?
吉林艺术学院破格录取梁博的原因比较笼统———“梁博的成绩未达到录取研究生标准,但考虑到梁博对学院所做出的‘贡献’,学院已经批准破格录取其为本院研究生”,这里的贡献显然有所指,但并未说破,事实上也很好理解,“贡献”无非是指梁博夺冠对该校声誉扩大的影响,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借力,也似乎是一种双赢。
不过,在笔者看来,对大学来说,这表面上是一件相当讨巧的事情,但站在更广泛的视野下,破格录取梁博并非是一所大学传出的“好声音”,不仅降低了自身品位和精神,也实际上削弱了《中国好声音》冠军梁博的成色。说穿了,这依旧是大学傍明星的巧妙说辞罢了,是在借明星之名往学校脸上贴金。
此前,就有“快男”、“超女”被聘为大学副教授的传闻,这次破格录取《中国好声音》冠军梁博同样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当下,大学和明星越来越像“一家人”,不知是大学沾了明星的光,还是明星沾了大学的光,与明星“联姻”似乎成了一些高校提高声誉的法宝。破格录取《中国好声音》冠军梁博再次证明了一些高校理想的式微以及过于功利的丑陋面孔。
大学不是墙头草,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未必是社会所想要的,但却是社会所需要的。而大学和明星“一家亲”则无法承担公众的期望。
倘若大学都热衷于迎合社会、趋向功利,自然会失去文化的厚重,就难以避免媚上、媚钱、媚俗;倘若不克服商业化带来的过度实用主义,大学所崇尚的人文理想与精神就会丧失殆尽,大学就会自己降格为庸俗教育的场所。笔者不是一概反对大学破格录取明星,也并非一概不能破格录取,而是大学应坚持一定的原则和底线。如果为了追求功利而放弃原则、突破底线,自然会被社会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