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于上周末举行,今年报考人数依旧维持高位,达到172万,几个考研率远超过其他学校的著名 “考研基地”也在考试前后成了媒体关注焦点。
部分二本、三本院校沦为“考研基地”,已不是新闻。有意思的是,身在“考研基地”的一些学生却对外界评议颇为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并没有把考研作为办学目标,而学生考研也是自主选择的结果,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也不该对学生努力准备考研冷嘲热讽。
这真可谓学校不急学生急。学校不急是有道理的,虽然被称为“考研基地”,但学校不觉得这会影响到自己的声誉,也不会影响来年的招生,恰恰相反,由于考研率高,这还会成为招生时的卖点。事实上,在我国二本、三本院校中,有不少是把考研率作为一项重要办学指标的,多年前,一些高校还把“考研基地”作为卖点加以宣传。对于缺乏资源的二本、三本院校,如果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能考上研究生,不是既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题,也可为学生提供一条提升的途径吗?这其实是功利教育中扭曲的景象。
学生着急也有道理。一来,学生内心深处其实不认同 “考研基地”这种办学定位,因此觉得学校被冠以如此名号,自己也没面子,担心被人嘲笑。二来,如果学校被贴上“考研基地”的标签,学生考研和未来求学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众所周知,近年来已有研究生招生单位针对“考研基地”列出黑名单,在面试中,对来自这些学校的学生加以特殊对待,甚至不予考虑。即使被录取为研究生,老师和其他同学有时也会对他们另眼相看,甚至影响研究生毕业后的求职,一些用人单位之所以提出追查本科学历的要求,就与“考研基地”有关。
这实在值得被称为 “考研基地”的学校深思。诚然,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中,二本、三本院校办学资源匮乏,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有诸多困难,把考研作为学生的重要出路是很现实的举动,但从长远发展看,必须给学生有质量保障的本科教育,这才是学校立足的基础。虽然学校和学生都不承认为考研而忽视其他本科课程的教育教学,但实际上,这些学校是为学生考研大开绿灯的,很多学生一进大学就开始准备,结果是大学成为“高四”,主要学习考研科目的知识,提高考研应试技巧。学生可能在考研中获得高分,可学术潜能有限,并不受大学欢迎(也降低研究生招生质量),如果他们考研不成功,就业也因缺乏核心竞争力而十分困难。
由于现实的功利教育环境未变,加之目前的考研强调统一笔试成绩,考研基地也确有“现实合理性”。但是,随着研究生学历价值下降(社会终究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研究生招考改革的推进(从依靠笔试成绩到更关注学生的学术潜能和实践能力),“考研基地”的做法是难以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