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培养模式概念和使用误区的分析,借鉴"模式"的一般原理,胡玲琳〔列归纳为:所谓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形成的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这个概念包括如下四层内涵:第一,培养模式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作为指导依据。无论何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它都是以某种或某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的反映和具体化,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本身不是培养模式的内在构成要素,但它们渗透或蕴涵在培养模式的各要素中,对培养模式的建构起着影响与指导作用。第二,培养模式的属性应该是"结构范畴"与"过程范畴"的统一。"结构范畴"指培养模式表现为培养过程的具有目标取向上的内在逻辑联系、体现本质特性的诸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典范性,从而形成"标准样式";但同时,培养过程又是一种活动形式,要受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时代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使培养过程诸要素存在品质、状态上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培养模式。第三,培养模式的外延应该是整个教育教学培养过程的体现,从涵盖的范围看它介于办学模式与教学模式之间。办学模式主要考虑由谁办学,怎样办学及办学特点等问题,涉及到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招生体制、教学结构、培养方式等诸方面;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构成:培养模式是培养目标与相关措施的总和,它是位于办学模式之下,教学模式之上的一个区间概念范畴,"大于或小于这个外延,都会伤及概念的精确性和完整性。因为,超出培养过程,就会和办学模式混淆不清;小于培养过程,则可能降格为教学模式。"第四,培养模式具有实践可操作性,它是一种在实践中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正如上述分析的模式的基本特征,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任何一种培养模式总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转变为教育实践才建构起来的,它所构成的内在逻辑要素是可以被实践操作的,具有典范性和可仿效性。
我国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设有双重培养体制,即高等院校的培养体制和研究机构的培养体制。我国高等院校和设有硕士点、博士点的研究机构均有权授予学位,这一点有别于国外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体制旧本、德国等),国外的双证在职研究生教育一般都设在高等院校。为了便于与国外高校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对比与比较,本论文限定在"高校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从上述培养模式的概念出发,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形成的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诸要素构成的标准样式与运行方式,它是双证在职研究生培养过程特性的一种总体性表现。